素面“璧”屬良渚文化,透閃石質,直徑23厘米,孔徑4.2厘米,厚度1厘米(圖1)。璧是一種圓形片狀體,中部有孔的玉器。《說文》釋玉:“瑞玉環器也”。《爾雅》記載:“肉倍好,謂之璧”。肉即中孔外邊部,好即中部之孔,根據考古發掘古代遺址墓葬中玉璧實物,肉與好之比例關系并不明顯,而有一定差距。
璧是古代重要玉器之一,遠在史前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其使用年代跨度很長。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社會不斷開啟進步,璧的造型亦隨之變化,圓片狀雖居多,有大小不同,同時出現近方形、橢圓形、出廓形等等不一。由于人類審美觀的需求,紋飾也隨之出現,充分反映時代文風。
在古代璧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一為禮器,《周禮》有“以蒼璧禮天”之說;二為佩玉,又稱“系璧”,《說文》釋:“石之次玉者以為系璧”。以玉為佩主要自戰國至漢代盛行;三是用于禮儀饋贈用品;四是作為隨葬品,古代大的墓中,經常發現眾多大璧。
玉璧紋飾依時代而在變化。商代多弦紋,春秋戰國玉璧上云紋、谷紋、蒲紋、螭紋居多。唐宋以后,多見浮雕螭紋、乳丁紋、獸面紋,以及花鳥魚蟲等作為玉璧的裝飾,直至明清。
玉璧中的素璧出現最早,所謂“大器不琢,是為素璧”,在新石器時代最是突出的玉器。“素璧”首推良渚文化和四川廣漢早期文化。遺存中往往一個墓葬中出現十數件或數十件,直徑由十幾厘米到數十厘米,大的如同鍋蓋,在璧面出現圖案和文 符 的,據說不超過五件,分別藏于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博物館中。
良渚文化玉璧鑒定要點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玉質多為透閃石、蛇紋石、陽起石,很少有和田玉種。
二、以素面為大宗,璧的中部鉆孔大部為兩面對鉆,可見鉆階痕,且很鋒利。
三、因深埋地下數千年,大部鈣化,表面包漿層光亮,并存在有銀白色結晶閃亮點,為內含云母礦所致。
四、浙江地區所出者有石灰色或淡灰色。江蘇寧鎮地區所出者多為土黃色,部分開窗處尚透明。
由于良渚玉價格昂貴,江浙地區仿品太多,作偽作舊手法高明。日前筆者到朝天宮市場,見一地攤上放有數十件良渚古玉,有素面璧、斧、鏟、環、瑗,多種多樣,有的上面有神徽、獸面紋紋飾,全部仿品,竟然有人購買。小件數十元,大件數百元。提醒初入藏道朋友應加以鑒別,以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