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大致是按照石器時代、銅器時代 、鐵器時代 、電器(氣)時代……的順序構成的,這一理論最先由丹麥的湯姆遜提出,經過他的學生沃爾賽完善后,成為了西方文化學的“經典理論”,然而,這一“經典理論”卻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隨著我國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使得諸多專家們不得不面臨一個事實: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有著無比燦爛的玉雕藝術和玉器文明,它們以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和中原的龍山文化為代表,構成了一個環東南沿海的月牙帶。大量的物質遺存足以證明玉器在當時已成為時代的主流,不但滲透到當時的各個領域而且存世長達千年之久,其制作工藝之精良,制作水平之高超,“早已超越了新石器時代的定義,又遠遠落后于青銅器時代 ”。因此,有的學者把這段時期稱為“中國玉器時代”。那么,為什么把它稱為“中國玉器時代”呢?
首先是玉器的大量遺存。材料證明,當時的玉器使用已非常普遍,代表軍事武器的有玉斧、玉鉞、玉刀等,是統治者擁有權力的象征;代表祭祀禮儀性質的有玉璧、玉琮、玉瑛、玉璋……它們是伴隨巫術盛行而產生的伴生物,是通神的工具,也是祈求上天保護的精神寄托。除這兩種以外,農業工具和實用玉器也占了相當的比例,玉鏟、玉錛、玉錐形飾、玉帶鉤、玉紡輪、不勝枚舉,形式繁多。再除此之外也還有大量的肖生藝術品、玉佩飾、玉斂葬器和各種不知名器。以上所舉也僅指建國以后的出土器物,尚有大量精品散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手中,其具體數目已難以統計。
其次,便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玉雕藝術。以良渚文化在大批琮、壁、璜、杖、冠等玉器上刻劃神人獸面紋為例,它們的表現手法均大小相同。具體地說,僅在指甲蓋那么大的徽銘上,用淺浮雕和細陰線兩種方法刻劃出極其復雜的形象,并且琢紋一般寬0.2—0.9毫米,刻紋寬0.1—0.2最細的僅有0.7絲米!在那個尚未進入文明社會的原始社會,用粗陋的工具琢制出如此精美的花紋,不能不說是一奇跡!
由上可知,中國的發展史上確實有一段不同于別國的發展時期,它們大致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銅器時代早期之間,具體說就是在距今5000—4000年間。許多專家承認這是一個“銅石并用時代”,實際也不完全正確,因為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迄今沒有發現銅制品的報導。1986年,美國哈佛大學張光直先生提出了“玉琮時代”的觀點,曾一度引起軒然大波。其后,試述中國玉器時代 的文章屢見報端。1991年,曲石先生的論文集《中國玉器時代 》付梓出版;1997年,牟永抗的論文《試論中國玉器時代》發表;同年,在"中國·良渚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中,美國漢密爾頓大學江伊莉,中山大學曾騏和深圳市場博物館史紅蔚都曾提及甚至專門論述,亦引起陣陣漪漣,“玉器時代”的問題似乎已成為玉器專家們不可回避的問題。當然,由于出土資料的不完整性,許多的論據難以服人,很多的學者也中肯定地提出了不同意見:“因為不可能普遍用玉器作為伐木和挖土的工具,更難以據此推導出一個……‘玉器時代’來”、“并沒有普及到生產領域中,因此很難將其作為一種劃分時代的標準。”……
目前,學術界、考古界、收藏界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在這個話題上,薦者有之,譽者有之、疑者更有之。先民留下的千古謎團一旦破解,必將引起世人震驚。
但無論專家們如何爭論,目前收藏三代以前的古玉風氣已經形成了繼宋、清之后的第三次高潮,由于文獻的短缺和資料的匱乏,把握一些鑒定要點,還是必要的。
1、器形 這是鑒定歷代古玉的必參項目,在鑒定器形單純,變化單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更顯得重要。比如圖中的橋形璜,只有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的大溪文化中有少量出土,如果賣方一定說是山東帶來準備出手的,那就應仔細考慮了。
2、玉質 大約從夏商開始,新疆和闐玉進入中原并逐步成為主流。在此之前的先民大多是就地取材的,各地方不同的玉材也形成了鮮明的特點。但畢竟由于年代久遠,許多的玉礦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湮沒不可尋了。作假者當然也很注意這一點,往往利用近似的玉料加以偽制。所以,多看博物館的實物和印刷精良的圖冊,也會受益匪淺。
3、工藝 這里的工藝包括磨制和紋飾兩方面。除了良渚文化等廖廖可數的幾種典型紋飾外,許多的器物都是光素無紋的。它的磨制占了很大比重。例如作為佩飾的玉璜,一般把孔打在璜的兩端,如果遇到在中央打孔的玉璜,那么就有兩種大的可能:其一,這是周代以后的玉璜工藝。其二,偽制品。
4、沁色 沁色和地理位置、埋藏環境、葬具結構等有很大關系。例如葬具結構吧,北方的紅山文化身份較高的死者制造石棺葬具,南方的良渚文化則多打造木質棺槨。石質棺具堅固耐用,歷經數千年仍保存過完好,但由于石棺不嚴,細沙泥會隨水滲入棺中,造成玉器泌色底面稍重一些。而木質棺槨則容易塌方或腐朽,因而造成埋藏玉器一面沁色較重,一面很輕,甚至無沁色。
以上幾例,多是老生常談,卻無疑是鑒定古玉重點中的重點,新石器晚期的玉器,雖然遠不及后代玉器那么復雜,但卻正處于玉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和人類文明起源的交織點。它并不神秘,卻雋永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