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科學的辨偽取代傳統落后的辨偽方式......(劉學賢) 當前,識別玉器的真偽極大地困擾著愛好玉器的各界人士,絕大部分人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識別真偽。 我曾接待過很多愛好者的來信來訪,經審定的幾百件資料和實物卻沒有幾件是真品,他們所闡述的觀點仍然是以傳統的辨偽理論為依據,把偽品誤認為真品。 目前,人們往往過低地估計了作偽者,認為不可能做得這樣好。實際上,因為制偽者利用他們掌握的某些科技知識仿造,要求我們必須進行知識創新,用科學的理論,進行辨別真偽,總結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辨偽理論。 楊伯達先生說過:“對玉器的鑒定要跳出非科學的圈子。”也就是說,要以科學的辨偽取代傳統落后的辨偽方式。 首先要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文化水平,正確地掌握辨偽知識,萬不能盲目地相信那些自稱的行家,以及一些有名無實的“高手”,他們只會簡單地談談,而說不出真假的本質區別,這種鑒賞和收藏只能做知識和收藏的奴隸。 玉器的辨偽是一項極復雜的研究課題。由于目前仿真效果越來越好,鑒別偽品的難度越來越大,必須從多方面、多角度反復全面地觀察考證。 要從材料上、風格上、設計上、造型結構上,以及生坑或半生半熟坑效果上,還要從工藝、質感、光亮、腐蝕氧化、受沁及色差、硬度變化等幾十個方面進行觀察和論證。 除此之外,參照文物藝術品的鑒賞常識,用地質礦物學等多方面的科技理論,才能做到準確有效的辨偽,例如我們從材料方面辨偽,要基本知道各種玉石材料的硬度、密度、基本結構及不同時期的材料使用范圍,對不同材料所造成的不同腐蝕效果才能了解。 從造型設計方面進行辨偽,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素質和審美意識。要對歷史上玉器的風格變化、造型變化、藝術表現形式有概括性的認識。這能幫助我們識破偽品在風格造型上的差別。另一方面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意識,能夠深刻地領會玉器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從其發展演化中幫助我們較準確地進行斷代。 例如:來自于歷史上古玉的藝術美感反映著制玉工匠的繪畫設計和工藝技術水準。由于制玉過程基本是以個人為單位完成的,因此不但要求要有很好的設計繪畫水平,同時還要具備熟練的加工技術。如果只設計不會加工或者只會加工不會設計,都不可能完整地體現其藝術效果。我們祖先的這種工藝美術的結合是非常成功的,而這方面的文化內涵是現代造偽者無法學到的。 其次是時代背景,生活風俗、信仰、文化意識與美學思想上的差異,也決定偽品與真品不可能等同的定論,因此偽品永遠不能像真品。 具備地質、礦物、化學等方面的常識,可以幫助我們對玉器的腐蝕受沁、“生坑”玉器的表面結構等進行科學的分析。 例如:玉器在地下要經過千年的緩慢侵蝕產生化學變化,地下水的浸泡,地下溫度變化,酸堿土質等等都會對玉器產生不同的階段性過渡變化與硬度變化。玉器表面也會形成不同程度的氧化腐蝕以及沉降在玉表的各種附著物。 玉器真品的種種階段性變化與偽品的表現有本質區別。雖然偽品的制造者費盡苦心進行偽裝和研制,但真品那用種實質結構及氧化程度,偽品根本無法做到。能夠做到的也只是找些帶有腐蝕受沁的老殘料重新改制進行假冒。 關于玉器材料,我們應該了解歷史上所使用的幾種材料,經常遇到的有白玉、青玉、黃玉、碧玉、墨玉等,而目前造偽者除較多地使用白玉和青玉以外,還使用現代開發的青海料、礦山料等進行仿冒,這些仿冒材料的紋路、結構、硬度、密度、比重都有別于真正的白玉料。 另一方面利用雜質料、色皮料仿冒真品玉器的腐蝕受沁。有些通過直觀較容易分辨,有些作偽者在此基礎上又進行腐蝕染色做舊。因此我們必須通過顯微觀察,研究其結構、硬度變化。 關于制造玉器的設備工具與材料。歷史上對此沒有任何詳細的記載,我們只能從玉器的磨制精度、研磨質感、磨制效果、切割痕跡、研磨力度等方面進行實物分析。 以戰國、漢代玉器為例,可以看出這種加工設備的精度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并且在這一水平上延續到各個時代。隨著時代的變化,工藝風格也在變化,這種時代與設備工具的不斷改進和演變,產生了玉器工藝的時代特征。 大體講,從石器時代的打磨制造和人工鉆孔,逐步發展為較低轉速的磨孔。從實芯鉆具發展到管形鉆具,從低轉速到高速,從設備的低精度到設備的高精度,從設備工具的不耐磨到高耐磨性,設備結構材料與工具都在不斷地更新。 所有變化和進步都能夠從玉器的工藝效果上反映出來。 例如:從鉆孔這一點上分析,工具的更新能夠提高鉆孔的精度,但由于原始的鉆孔工具硬度和耐磨性較差,形成明顯的“喇叭口”。這種現象是由于低轉速和低硬度的實芯鉆具快速磨損造成的,在旋轉鉆孔過程中鉆頭越磨越細。為了鉆孔方便,則從兩面鉆孔,形成了兩面孔徑大、中間孔徑小的現象,即所謂蜂腰形。隨著社會的進步,半手工半機械化的逐步變革,設備轉速的加快。如果仍然使用老的鉆孔方法,會因高速磨擦使鉆具溫度過熱,導致無法再繼續鉆孔。管鉆的出現解決了高轉速與磨擦過熱所產生的副效應,它不但能夠提高鉆孔的精度和效率,而且在高速鉆孔中水與水能夠起到降溫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證鉆孔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古玉孔徑內壁的旋痕是由于鉆孔中水和研磨砂被擠出或消耗,必須進行反復提鉆,孔徑內壁的旋痕是反復提鉆形成的。 研磨介質(砂漿)在磨制中起中介作用,歷史上使用的砂漿純度不及現代金剛砂、鉆石粉。而現代制玉使用的金剛砂或鉆研粉不但純度高,顆粒鋒利,而且粗細不等,有多種標號,用這種材料磨制的玉器亮感和質感以及工藝效果都與古玉有明顯差別,我們要從這些差別中進行辨偽。 對玉器進行辨偽必須有機械方面的知識。制玉離不開機械設備和工具,設備工具的變化直接影響著玉器的加工質量和精度。 我們以戰國、漢代玉器為例,當時能夠制造出這樣高水平的工藝效果,可以看出題設備與工具的加工能力已相當完善。石質機械或木質結構的機械不可能達到這種效果。因此戰國、漢代已具備了高水平的金屬結構設備工具,有加工各種復雜造型的技術和能力。從實物的工藝效果上分析,所謂的鬼斧神工,實際上是低轉速、低研磨量以及相當長的加工周期經緩慢的反復研磨形成的。而戰國、漢代以后,只是在設備工具基本定型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其轉速和研磨量,在提高效率的情況下逐步縮短加工周期的。但是現代偽品不但設備工具先進、精度高、轉速快,而且加工方式有差別,其偽品的工藝效果完全是現代在實踐和辨偽中通過各方面的對比......(劉學賢) 我們還要具有其他文物藝術品的鑒賞常識和能力,這對玉器的辨偽與斷代也起著重要作用。
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一切假冒文物都是以偽裝表面為手段,以降低成本、獲取暴利為目的的。 一切做偽無非是采用高溫處理、化工染色、摹仿古玉造型與紋飾等。只要我們采取科學方法揭露偽裝、分析本質,就能夠基本做到一通百通。 最后,向大家介紹玉器的辨偽需要從哪些方面作為切入點,玉器的辨偽包括哪些對比項目以及從哪些方面進行識別,以便找到真偽本質差別的證據。 1、要識別哪些是傳統的玉器材料,哪些是現代假冒的代用料。 2、要識別玉器的硬度、密度及結構的真偽差異。 3、要認識玉器存在的硬度、密度的不均勻性,并在古玉上的表現。 4、要識別古玉的原始皮色與偽品皮色的差異。 5、要認識玉石材料的可滲透性對古玉造成的各種影響。 6、要認識制偽者利用古玉的殘舊料進行重新改制的表現。 7、要識別生坑古玉的氧化皮殼與偽品人造皮殼的差異。 8、要識別古玉受酸堿侵蝕的結構狀態與偽品的差異。 9、要識別生坑古玉的表面質感亮度與偽品的差異。 10、要識別生坑古玉的附著物與偽品制造效果的差異。 11、要識別生坑古玉腐蝕部位的結構與偽品的差異。 12、要認別生坑古玉經過清洗處理后的效果與偽品制造效果的差異。 13、要識別生坑古玉的工藝效果及特點與偽品的差異。 14、要識別半生坑古玉的表面效果與偽品的效果差異。 15、要識別半生坑古玉的工藝和質感效果與偽品的效果差異。 16、要識別半生坑古玉經短期盤盤磨的效果與偽品的差異。 17、要識別古玉的雞骨白(石化)的結構與偽品的差異。 18、要識別玻璃光古玉與偽品的差異。 19、要識別一般光亮的古玉與偽品的差異。 20、要認識老提油玉器的表現狀態以及作偽程序。 21、要認別古玉受沁后的變化和過渡與偽品的差異。 22、要識別古玉的腐蝕狀態與偽品人為制造腐蝕的差異。 23、要識別古玉采用傳統的設備工具制造與現代設備工具制造偽品的差異。 24、要識別砂輪式磨削與游離沙式研磨的差異。 25、要識別古玉的研磨工藝效果與偽品的差異。 26、要識別古玉的加工方法與程序與偽品的差異。 27、要識別古玉透雕及線切割工藝與偽品的差異。 28、要識別古玉的鉆孔工藝及效果與偽品的差異。 29、要識別古玉的工藝質感效果與偽品的差異。 30、要識別古玉圓面、拋面、曲線、弧面等工藝特點與偽品的差異。 31、要認別不同時代的玉器工藝與偽品的差異。 以上是常見的真偽玉器的區別點,在實踐和辨偽中通過各方面的對比尋找真偽之間的本質差別。并且對這些差別要做理論上的答辯,要從科學的角度說明真偽玉器不同的結構表現和原因,從而準確地判定是真是偽。設備工具造成的。 我們可以利用機械知識從很多方面對比,找到確認偽品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