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清代玉龍的用料較之以前的年代更加優良。其原因很簡單,這與清代統治階級崇玉、迷玉,帝王自喻真龍天子有著直接的關系。尤其是康乾年代,政權穩定,版圖遼闊,全國各地的玉料能得以源源不斷提供需要,中國最好的玉料產地新疆和田和葉爾羌地區的玉礦,都得到了充分的開采和利用。其品種有色質俱佳的青玉、白玉、黃玉、墨玉等,尤其是滋潤潔白的羊脂白玉的比例、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代。清宮所藏玉器皿及擺設,和田玉占了絕大多數;而且在體量上,也出現了空前絕后的巨制,如故宮博物院藏葉爾羌青玉云龍甕高達60匣米,寬達135厘米,《大禹冶水圖》山子高達224厘米,寬達96厘米。因此,清代的玉龍,作為天子的象征物,一般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享用的,它的材質往往都是最好的,而質地低劣的玉龍幾乎都是偽品。
第二,清代玉龍的制作工藝,呈現出比歷代玉龍使用各種琢玉技術更繁多,構圖更繁復的現象。這與清代滿族統治階級特殊的欣賞習俗、藝術觀有關。我們不難發現,清代無論是絲織工藝,服飾工藝、雕漆工藝,金銀工藝,都有繁復到極致、甚至繁瑣的特點"至于玉龍上的繁瑣現象,這也與琢玉技術在數千年積累下,達到了無所不能的、登峰造極的程度有關。玉龍既為天子的象征,那么在它身上集中大量、甚至所有的工藝技術作一番炫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清代玉龍的圓雕、浮雕、線刻、隱起、減地、打磨、拋光等等工藝,都呈現出絲絲入扣,無可挑剔的境地,就連在歷代玉龍(包括其它玉器)身上經常能見到玉材開料階段留下的切割痕,也很難找到,反映了清代統治階級對玉龍制作上的無比苛求。
第三,清代玉龍的造型藝術往往給人以紛繁雜亂,無從歸納的感覺。其實,這是清代在發展主流玉龍的同時,又極大地開發了仿古玉,特別是彝器上各式龍紋的借鑒相再創作的緣故。
主流玉龍的造型特征,文物界都比較熟悉:須長發亂,老態龍鐘。我們幾乎不用多加琢磨便能知道它們的歸屬。雖然也有不少被刻意構畫成張牙舞爪,不可一世的樣子,但細窺其神態,無不愁眉苦臉,缺乏底氣。即使在一國之主、象征王權的玉璽"皇帝之寶"上的雕龍,也是那般無精打采,一臉無奈的樣子
。玉龍在新石器時代樸拙自然,充滿生氣,到戰國、漢代成熟發達階段無所不能,一身霸氣的形象,乃至清代垂暮將逝的衰弱頹唐,很象是冥冥之中,上蒼對腐敗落后的封建王朝行將退出歷史舞臺的一種昭示!
仿古玉龍部分仿自古玉,主要仿自先秦的彝器,因此多見使用在一些皇家器皿或擺件上,它們往往經過玉工或所有者在原來造型的基礎上加以修改而成,翻翻青銅器圖錄,便能輕而易舉地找到它們的祖形。
當然,清代玉龍的辨偽,除了耍注意以上三點外,還要掌握今人習用的假玉,非清代用玉,人為做舊,及與清代有違的現代工藝痕跡等等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