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一位好友偶然在農村收藏到一件棗核形狀的玉石器,造型奇特,小巧玲瓏,他不知是何物,更不知其用途。筆者上手乍一看,有些像古代的貝幣,但后來想到過去只聽說有海貝、蚌貝之貝類幣,卻從未見過有玉石制作的玉石貝幣,同時在該器物的上下兩端還見到有穿孔,是否是用繩索穿的一種原始裝飾品?也未可知。是貝幣還是裝飾品?也許由于自己水平低,孤陋寡聞吧,故一時不敢妄斷,但這一疑云一直在筆者的腦海里盤桓著百思不得其解,后經過反復思考,并對我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作了一番學習之后,才有所了解。
關于貨幣起源問題,馬克思在分析商品發展及有關的大量史料之后,得出科學結論是:“只要理解貨幣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貨幣分析上的主要困難就克服了。”同時又說“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高度為前提的。”這就是說,貨幣起源于商品,是在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自發地從千百萬種商品里分離出來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說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必然產物。按此類推,我國古代出現貝,一開始也可能是人類為了美化生活而制作成的一種理想而又原始的裝飾品,以致逐漸成為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在交換中,這種商品起著價值尺度或交換媒介的性能,最終又從商品范疇里分離出來,成為貨幣。因此說貝是貨幣,還是裝飾品,兩者并不矛盾。因為有些事物往往是隨著時間、環境、社會需求等外部原因而起著質的變化,它們之間是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的。如貝一開始很可能是作為一種裝飾品,后來又從商品里分離出來成為貨幣。這一發展過程,也是合情合理的,絲毫不覺為怪。至于說到我國貝幣究竟起源于何時,從史料記載看,《鹽鐵論》云:“夏后以玄貝,周人以紫玉。”從田野考古發掘資料看,前些年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曾出土過海貝,商代墓葬中更是出土過大量海貝。這里說明在我國夏商時期就已經使用海貝作為貨幣,但在海貝發現之前是否還有其他器物充當過貨幣?從我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曾出現過很多豬下頜骨的陪葬現象看,過去有人認為豬在原始社會晚期很可能起著貨幣形態的作用,屬于一種實物貨幣范疇,也未可知。嗣后青海柳灣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有玉貝、石貝、珧貝,才使我們錢學界的眼界大開,覺得貝幣的種類很多,不僅僅限于海貝、蚌貝、銅貝等,同時還出現有玉貝、石貝、珧貝、骨貝等等,從而說明貝幣的起源應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這樣就將我國的貨幣發展史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里介紹的這件棗核形玉石器,就是一種玉石貝。該貝幣,質地系白色玉滑石,長3.5、寬2.1、厚0.2厘米,呈棗核形狀,正面中間刻有一豎槽,豎槽兩側均刻著排列整齊有序的櫛齒紋,上下兩端各鉆有一小圓形穿孔,同時兩端較尖銳,背面平坦、制作十分精細、規整,反映當時人們對貨幣職能的崇尚和重視(如圖)。
總之,這件棗核形玉石貝的發現與收藏,不僅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到我國貨幣發展史,同時,使我們可以意識到古人把審美觀和價值做到了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