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季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新銳畫家張曉剛的一幅油畫《血緣:同志第120號》在紐約拍出800多萬元。而在香港,“張宗憲珍藏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上,成交最高的一件齊白石《卻飲圖》僅僅345.1萬元,市場不禁發出了齊白石“不敵”張曉剛的聲音。齊白石與張曉剛的價格比較,其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拍賣市場上,近現代書畫與中國當代油畫作品價格定位的差距。
在任何的拍賣市場上,對于價格絕對值的比較都是沒有意義的,特別是像中國書畫和油畫,屬于不同的門類,如果僅僅比較價格的多少,是看不出其中究竟蘊含著多少投資價值的,我們只有通過同一個門類的橫向比較,以及對于畫作本身的分析,才能看出究竟哪類作品才有真正的投資價值。
在此次香港蘇富比的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徐悲鴻在1946年創作的《十二生肖》冊頁,估價在300多萬元,最終的成交價卻達到了549.6萬元。黃賓虹在1947年創作的《仿董源山水》手卷(上圖),估價在70多萬元,成交價卻達到了309.52萬元。雖然這些價格相比中國書畫高峰時期的價格已經有了一定的回落,但是從此次拍賣來看,依然受到了買家的追捧,也顯示出當價格低于價值的時候,價格一定會出現回升。
同樣是在這次拍賣會上,張曉剛在1998年創作的《大家庭系列第十五號》(下圖)以926.864萬元的價格,再次刷新了他的新紀錄,但是相比其千萬元的估價,還微不足道。中國當代油畫市場的回調,在先前紐約拍賣市場上更加明顯。從整體來看本場,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下調跡象明顯,如岳敏君、王廣義等藝術家的作品;另外從藝術家個體來說,方力鈞、馬六明、季大純、蘇新平、張洹等藝術家的作品出現流標現象。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由于張曉剛在3月的大賣,拍賣行在今年紐約的秋季拍賣中,一下子推出了7個標的,共9張作品,這似乎與當初中國書畫拍賣市場的運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應該引起投資者的注意。
其實,究竟是近現代書畫有投資價值,還是中國當代油畫有投資價值,僅僅看拍賣紀錄是遠遠不夠的,其中不僅有不同畫種的差異,更有可能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對于投資者來說,究竟是選擇“齊白石”,還是“張曉剛”,關鍵在于對畫作本身的理解和喜愛:近現代書畫由于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點,加上人們對于其中筆法的熟悉,因此具有一定的市場基礎;中國當代油畫則需要投資者對于畫家以及畫作的背景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像張曉剛畫作中,面相單薄,單眼皮、薄嘴唇、瓜子臉、中山裝,神情呆滯而拘謹是共同的特點。從張曉剛的“血緣系列”中,既能看到一個時代的縮影,既具有歷史真實性,又具有當代藝術影像上的符號性質。只有真正理解當代油畫中的意義,才能去判斷其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