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本是中國畫的價值核心
在精神產品中,藝術品處于距物欲最遠的、以審美為核心特征的超功利層面。盡管在藝術誕生的初期,審美性與實用性融合在一起,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隨著人類物質生產能力的增強和精神需求的豐富,藝術產品會日益擺脫功利因素不斷強化其純粹的審美功能。中國畫的發展史是一部從實用功能向審美功能漸漸演變的歷史。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繪畫形成了三大系統:宮廷繪畫、民間繪畫和文人畫,一般是繼承了傳統卷軸畫形制和傳統文人畫精神的現代中國畫。審美屬性使傳統中國畫的創作和鑒藏,都是基于超乎功利的精神領域,同時,這種超乎功利的創作和鑒藏方式也在不斷醇化著中國畫的獨特文化價值。
畫家之本在于畫家純正的創作取向
畫家的天職,在于用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把自己的高尚審美理想,傾注于作品之中。每一件中國畫精品,都是畫家智慧和心力的結晶。優秀的中國畫家只有具備了深厚的筆墨功夫、高超的技法和苦心鉆研畫外功力,作品才可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歷史的推敲。在西方成熟的市場體制中,畫家的成名,必須在經過艱苦創作之后,逐步進入高層次畫廊,最終被市場接受和認可。然而在國內,市場頻頻爆出的高價,使一些畫家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不是把精力用于做學問、用于追來高的藝術境界,而是急著奔向市場。一些畫家為了攀比價格、迅速獲利,或者大舉買版面、出畫冊自我炫耀。或者投資開研討會,邀請名人吹捧、惡意包裝炒作,期待名氣大噪之后,漫天要價、賺得盆滿缽滿。也有一些畫家為眼前利益大量復制自己,生產小品畫、行畫和套路畫。更有唯利是圖者,為了牟取暴利而制作贗品,不僅喪失畫品,連人品也棄之不顧。看江蘇南京有一些名畫家的一張畫,就等于看了他的全部畫,因為每幅畫筆法、構圖都差不多,雷同復制太厲害,高層次的藏家怎么可能要他的作品呢?等到眼下書畫市場走向理智后,這些畫家作品掉價、流標是必然的!畫家在藝術面前來不得半點虛假,只有找回“廢紙三千”的藝術追求,才可能挖掘出作品深度,才可能創造出作品的藝術價值。敷衍潦草地應付市場,無疑會使本來就十分脆弱的中國畫市場雪上加霜,在購買者喪失了熱情之后,最終受到懲罰將是畫家自己。
多數買家只關注書畫投資的回報率
在健康的藝術消費流程中,書畫的最終歸宿是收藏者。收藏者的鑒賞、交流、品評,使書畫作品實現了固有的藝術價值。但在當前的中國畫市場,尤其是中國畫拍賣市場中,購買中國畫純粹為觀摩學習、裝飾家居的不多。多數買家是關注于書畫投資的高回報率,希圖用購買中國畫來獲利或保值、增值。眼下,在南京的一些拍會上,記者見到的真正的收藏家不多,倒是畫販子、畫商成群,這引起了專家們的擔憂。
這種購買動機已經逐漸顯現出巨大危害:其一,目前中國畫市場尚處于發展初期,投資者難以對畫家和作品藝術質量作全面了解,難以對市場價格作理性比較和分析,很容易被某些表面假象所迷惑而盲目跟風,或偏聽偏信某些媒體和經紀人鼓惑,購買低俗的行畫、套路畫甚至贗品。其二,目前的書畫市場,存在著很大的價格泡沫。例如,尚處上升期和風格形成期的當代青年畫家,作品價格有的高達幾萬元1平方尺,已超過一些明清名家和已有定論的去世現代名家,這種現象不論從藝術家的成長規律,還是從書畫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分析,都不合情理,違反了正常的收藏規律。其三,投資性市場結構,與當今國內的整體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相悖。國民人均年收入水平,是藝術品市場的基礎。事實上,目前中國書畫市場的火熱只是少部分經濟高度發達地區的局部性過熱。這樣,狹小的中國畫市場購買圈,既難以使投資者有更多的機會獲利,也難以造就廣泛普及的大眾基礎。而投資性購買是中國畫市場虛假繁榮的主要原因,同時,虛假的繁榮又加速了贗品暢通市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