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有的名人書法一般或還可以,但在市場上卻表現很出眾,如蔣介石、汪精衛,盡管他們的字也寫得不錯,但同林散之、白蕉相比,顯然不是一個檔次。可是在市場上,蔣和汪的作品卻是異常的風光。記得1993年上海首屆朵云軒拍賣會上,汪的一幅《行書》作品被買家炒至20多萬元。1995年北京翰海拍賣會上蔣介石的《八言楷書箋本字對》以10.45萬元成交。蔣和汪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市場的追捧和青睞,說到底是蔣和汪名頭大,他們都是二十世紀政壇上的風云人物。所以,市場遵循的是名頭在先,書法在后。根據筆者的經驗,名人書法的價格除了受名頭大小以外,還會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一是藝術的高低。藝術的高低也是影響書法價格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如果名頭相等,藝術價值高,市場價值就高;藝術價值低、市場價值就低。拿于右仁和戴季陶、胡漢民的書法相比,從名頭上講,不相上下;從書法藝術講,于明顯要高與戴和胡,所以于的書法作品價格要明顯高于戴和胡。
二是創作的難度。2001年上海青蓮閣拍賣會上,有一幅上海書協主席周慧瑙四尺整張的《行書》,該幅作品中周書寫了數百個字。從其創作的過程看,這幅作品要費大量的時間,且每個字寫得很規矩,結果上拍后受到了藏家的熱烈追捧,以四千多元成交,在周的書法作品中屬于較高的。
三是書法尺幅的大小。一般來說,作品尺幅越大,價格越高;尺幅越小,價格越低。從市場上看,書法以屏條,價格最高,其次是冊頁、手卷、對聯、立軸、橫披等。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有的藏家喜好案頭把玩,他往往會對冊頁、手卷這類形式作品情有獨鐘,如對聯、立軸、橫披等;有的藏家喜歡將作品掛在客廳內供人欣賞,他就會對屏條、中堂、對聯、立軸感興趣,即使價格高一點,藏家也會樂意接受。
四是書法作品的存量。如果一個書家的作品存量很大,那么,他市場上就有一個消化獲利盤的過程。假若接盤的人不多,恐怕消化獲利盤的時間會很長。比如某個書法家在世時光送親朋好友的字難以計數,由于接受作品的人基本上是無償的,一旦該書法家作品在市場上能賣錢,許多藏家就會拋出,倘若市場沒有那么多人接盤,就會導致其書法作品價格下滑。因此,書家作品存量也會影響其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