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重實力,輕“名頭兒”,記住“虛名不增值”。對書畫收藏投資危害最大的,是媒體炒作的、繼承名號的、知名度遺留的和靠年齡、資格熬出來的幾種虛假知名度。只要收藏者能保持冷靜與理智的心態(tài),就很容易把“虛名”剔除。
二要重個體,輕群體,記住“一魚要三吃”。曾有位香港收藏界的朋友炫耀:“我買了本《中南海收藏書畫集》,按照那上面的名字收。中南海收藏什么,我就收藏什么。”一位收藏家苦思冥想出了一條投資妙策:“按照中國書協(xié)、中國美協(xié)的會員名單,挨個兒收藏。”這種心態(tài)乍看似有道理,然而其實,中南海藏品也只是一部分具有珍藏價值和升值潛力,中國書協(xié)美協(xié)會員未必都是稱職的書畫家。有位美院資深教授、50年代的老美協(xié)會員,至今一幅四尺整紙的作品價格仍在600—800元上下。某山水畫家,今天畫價仍不超過百元。榮寶齋特約畫家秋聲,沒入過任何協(xié)會,作品卻能憑著其獨到的藝術(shù)實力,價格步步走高。所以,投資者千萬不要看到理事會長一級畫家,就貿(mào)然掏腰包,一定要仔細研究個體,把個體從群體中分離出來研究。
三要重質(zhì)量,輕數(shù)量,記住“不撿藝術(shù)垃圾”。書畫藏品必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多,最終,那些質(zhì)量低下的藏品將遭到無情淘汰。不注重質(zhì)量而靠數(shù)量取勝的投資者,弄不好就會血本無歸。
四要重長線,輕短利,記住“放長線釣大魚”。北京收藏圈子里有“山東人敢買假畫,廣東人敢花大錢”的說法。其實,書畫收藏投資的真正投資價值是長線投資效益,而高位進貨是無法作長期投資打算的。現(xiàn)在花5萬元買進一張黃胄的作品,碰巧了也許能5.5萬元賣出,但誰敢保證10年以后一定能賣到10萬元?賣不到10萬元,投資者就有虧本的可能。要想獲得藏品升值無限的長線效益,一是要瞪起眼往前看,二是要放開眼看世界,三是要瞇起眼認真地研究作品。
五是重功力,輕地域,記住“走進大市場”。書畫收藏投資有較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北京的董壽平和廣東的關(guān)山月,一南一北兩支梅。在北京,關(guān)不敵董;在廣東,董不敵關(guān)。其實,兩位大師的功力不相上下,價格的變動只因地域不同。對于投機者來說,這正好提供了賺取差價的商機。而理性的投資者則一定要注意,書畫收藏投資中藝術(shù)功力價值在逐步加大,地域差價正逐步縮小。摒棄地域和門戶之見,樹立大市場意識,就能踏準(zhǔn)節(jié)拍,掌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