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時尚,未必就一定是明天的熱點;而今天受人冷落的作品,也未必就一直坐冷板凳。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獨具慧眼,深刻把握藝術品內在的價值與市場運行的客觀規律,不為一時的假相所迷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決策。而成功的投資者更要獨立潮頭,弄潮藝海,引領風尚,穩操勝券。
一些高手買進某一名家字畫后,通常會存放數年再拋出賺錢。這類投資者必須要有前瞻性,能夠看準某位畫家作品的市場潛力。如1997年上海拍賣行字畫拍賣專場會上,有一張陸儼少鼎盛時期畫給名中醫張鏡人的《萬山紅遍》,尺幅雖然很大,為四尺整張,但陸儼少仍用很細致的筆法繪制。該作品上拍時受到了各路藏家的追捧,最終被一藏家以24萬元收入囊中。當時,有人認為這一價格偏高,可是現在有人愿出50萬元收購此作,藏家卻還不肯出手。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早些年有的藏家因為喜歡而買進李苦禪、王雪濤、黃胄、謝稚柳、陳佩秋等人的作品,10年過后,低價購進的這些作品漲至數萬乃至數十萬元,藏家也由此得到了豐厚回報。
準確把握字畫作者在市場上的“炎涼”態勢字畫市場上作品的價格往往受作者的市場表現影響很大。往往某字畫作者受到市場的認可并得到投資者追捧,他的作品價格必然穩步上揚。作者的知名度越大,市場對其作品的接受程度就會越高,投資價值也就會更強。價格的變化,既是投資價值的反映,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同時也是投資走向的重要參照指標。另外,還要了解和考察作品的市場成交量狀況。具體地說,當某位字畫作者的作品出現了價升量增的跡象,應該是投資入市的好時機。當然,更重要的是對時機的把握,更要注意整體把握和基本趨勢的把握,寓時于勢中,是為上策。
選準時機逢低吸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一些書畫大師的作品價格相當低廉,如齊白石的作品每平方尺至多不過10元,老舍曾為了資助齊白石而花5元錢買了他的一個扇面;張大千的作品賣100元一幅;徐悲鴻的《松鷹圖》1961年售價僅為230元,這在當時已是很高的價格了;傅抱石一幅畫的最高標價為80元。至上世紀80年代初,這些大師的作品也沒升到較高價位。齊白石的作品在香港市場上不過5萬港元。可是,從80年代后期開始,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國家、企業和個人經濟實力增強和社會觀念的改變,中國書畫中凡個性強、技藝精湛的名家作品,其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而日益顯現出來。在我國香港、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名家作品價格如脫韁野馬,一路飛升,一般都在幾十萬、上百萬的價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