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1860年太平軍攻打上海,擁入租界躲避戰亂的中國人激增至70多萬,其中有不少是來自上海近郊及蘇浙皖地區的官僚巨富、士紳商賈及名門望族之后。由于土地、莊園、商鋪、錢莊、作坊、工廠等無法帶走,而金銀太重、珠寶太招眼、名瓷又易碎,如帶上唐宋元明清的名家書畫,可謂物輕價重,甚至價值連城。于是中國歷史上不少書畫珍品就隨著這些逃難的人群集聚于十里洋場,從而形成了上海第一次的書畫文物收藏高潮。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成為國際大都會城市,其經濟、商貿、文化的輻射力不僅影響到全國,而且擴大至東南亞及歐美。正是由于金融業的發達和工商業的繁榮,為收藏奠定了厚實的財力。而一批書畫鑒賞家的出現,又使收藏擁有了考辨的名家。海派收藏正是在這種社會開放、經濟活躍、人文昌盛的大背景下進入了一個中興期,從而使商都海派的收藏和皇都北平的收藏形成了南北輝映之勢。
海派書畫收藏的第三次高潮則是在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一批國民黨的高官要員及一些老板商人集聚上海,準備出走臺灣或海外,他們亦隨身帶了一批珍貴的歷代書畫,由于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動蕩,機票、船票的瘋漲等原因,使他們只得拋出一些書畫藏品,而這些藏品多集中在宋元明清的名家范圍之中。這次海派書畫的收藏在數量上雖不及前一次,但在名家名作上卻頗有特色。
海派書畫收藏五大名家:龐元濟、吳湖帆、張大千、張蔥玉、王季遷。文/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