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戒不問青紅皂白,見字畫就藏。字畫不同于人民幣,值多少“錢”都明明白白印著。表面看似差不多的字畫,有的價值連城,有的不過幾十元,原因主要在于作者的名氣大小。所以,當你想涉足這一領域時,最好先看一些有關書籍,了解一下書畫家的行情。而且,一定要看大型出版社的正規(guī)出版物,因為,有些名氣和水平都一般的書畫家,也可以自費出版作品,且“評價”很高。正確選擇收藏對象,往往可以少走彎路。有一位收藏多年的朋友,邀幾位圈內人去欣賞藏品,結果大家看完敷衍幾句,再不感興趣。原因是他的藏品要么是沒啥名氣和收藏價值的真品,要么是相反的贗品,真正好的東西不多。傅抱石的畫十幾年前值幾萬,現在相同一幅要過百萬。而一般畫家的作品遠沒有這般增值效應。當然,初入收藏,不可能也不推薦直入大名家,這就需要有一定眼光,發(fā)現可能增值的“潛力股”。一般來說,有獨特風格和人氣,其弟子勢頭也比較猛的書畫家較有潛力。眾人拾柴火焰高,沒人炒作你,或想炒卻無可炒作之處,都很難攀高峰。有很多去世的書畫家,水平絕對高,就是乏人炒,作品標價上不去,原因大概在此。
二戒不學習,不研究,無主見,人云亦云。別人說的往往只是一方的意見,即使這人很高明,未必符合你的實際。比如,財力的不同,短期收益和長期投資取向的不同,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別人的意見再帶上商業(yè)目的,也就是說想賺你的錢,就更要小心。因為,書畫投資,特別是名人書畫,一旦買到假的,就如同買到假古董,往往血本無歸。這里,學習和研究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技術”上的學習。比如,鑒定一幅畫,過去雖然有印章說、紙張材料說等,但現代偽造這些都做的天衣無縫。像印章,過去靠的是簡單摹刻,刀下總難免誤差,現代卻簡單到照相制版,和原章完全一樣。再加上蓋印時的力度不同,紙下所襯的材料軟硬不同,即使是同一枚章,蓋出效果都有微小差異,所以,現在字畫鑒定,印章的作用越來越小。還有書畫家用紙、用墨,現代的造假,舊紙完全可以仿造。像用茶葉水涂過,再煙熏火烤太陽曬,甚至養(yǎng)些蛀蟲在上面爬,紙上留幾個蛀眼,一般人就更難辨別了。即使不仿造,現在也有賣幾十年前,甚至百多年前舊紙的,用來造假字畫,如果僅憑紙的新舊來鑒定,肯定上當。鑒定的方法,主要還是靠“筆性”。因為,無論一個書畫家還是從未摸過毛筆的初學者,其用筆的“軌跡”都有先天特點,即使經過訓練,這種特點也難以完全改變。精心的模仿者,在造第一筆假的時候可能很像,第二筆也像,但接下來的第三筆、第四筆……總有漏馬腳的時候。但要了解這一點,精心辨別,就要靠對該名家的熟悉,熟悉其用筆的獨特筆性,當然也包括用墨、用色等等。前面說過的任何鑒定權威都不可能精確鑒定所有名家字畫,就在于不可能熟悉所有名家的筆性,而這種筆性的區(qū)別又是很微妙的,需要認真研究,爛熟于心。同時,所謂筆性還要和作品水平聯(lián)系起來,刻意模仿的筆性由于遮掩了仿者自己的筆性,往往顯得拘謹,不自然,再加上仿者自身水平所限,仿品的生動性就大打折扣,表現出粗糙、軟弱、單薄、層次不清,無精打采等問題。所以有位著名畫家笑道:我的作品可以仿,但作品精神仿不來。
三戒盲目相信權威和所謂的書畫“來路”。如前所述,既然權威不可能熟悉所有的名家,也就不可能在任何書畫面前都是權威(其實權威也不過熟悉幾家而已)。再加上目前的社會不正之風,“威”錢交易,就更不可全信,只作參考而已。還有所謂的書畫家和作品的合影,本意是證明作品的真實確鑿,其實用電腦合成影像作假十分容易。至于書畫的來路。有的有很“真實”甚至動人的故事,這些都不要理會,賣假古董的編的故事更能打動人。還有的個人收藏的賣品,如送某領導的禮品,或從某某名家或領導家里偷出的等等,也不要信。前者故事或許為真,但送禮者的“禮”很可能就是贗品,目前抄沒貪官拍賣的贓品,很多都是贗品就可證明??傊?,只看作品不聽故事。如果投入較高又拿不定主意,一定要找?guī)孜粌刃卸啾爭纂p眼,相對保險一些。
書畫既可收藏增值又可欣賞,有一顆平常心少幾分急功近利心更重要。等到自己的眼力慢慢上去了,再藏到幾件如意的真品,回頭望望走過的路,會發(fā)現這是一個既艱苦,又快樂,還能提高自身品位的有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