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最賺錢?”由北京趕到的2006中國十大鑒定家評委富振洋設問。“還是文化產業。房地產,即使賣到每平方1萬元、5萬元,也是有價的,而藝術是無價的。”
但是,蜀中藝術品市場并不樂觀。行家們歸納論辯,緣于存在以下幾道坎。
一是畫家的非市場意識,仍然存在。例如,太清高,走到極致會導致藝術家窮愁潦倒。著名藝術家趙樹同認為:“清高是自己拔著頭發往天上升。藝術離開市場,就缺了一個翅膀,飛不起來。過去王羲之給人畫扇畫,也是有償的。藝術品不僅是個人欣賞,還要別人認同,在認同中弘揚我們的東西。”富振洋為此提出了一個折衷辦法:既創作市場需要的,也搞自己想要的,以前者養后者。蜀人墨社社長、書法家張劍表示要為藝術家提供一個“商量培養”場所和服務。
二是應創作出有風格、水準更高的作品。富振洋舉例說,在北京的工藝品拍賣中,四川蜀繡大師郝淑萍的一件精品,就拍出12萬。就作品本身講,影響其價值的還有一個隱性因素:藝術家的人品。北京專家舉例:同樣是過世藝術家,啟功先生的字漲了,有的人卻不升反降。人品差對藝術品的欣賞、懸掛會形成負面影響。
三是保真,才能建立藝術市場誠信。贗品,是一大破壞因素。當前,包括北京在內的拍賣會,均不承諾保真,只是發出要約,提前幾天預展拍品,供購者選辨。拍出后半月內發現是假貨,可予退還。盡管如此,北京各大拍賣公司還是力避贗品,拍賣當代大師作品前,先請本人親自認定,再上拍臺。大師過世,則請專家認證,專家和家屬意見相左,以專家意見為準。中工美拍賣公司對工藝美術品拍賣,甚至一反常態喊出“保真”口號,業內嘩然。由于大收藏家、大鑒賞家匯聚,大拍賣公司把關,北京藝市得天獨厚。上世紀九十年代,成都堪稱“熱拍”之城,幾乎周周有拍賣會。但假貨充斥,如一幅趙樸初的字,僅叫價600多元,很不真實。
即使“貨真”,也存在“價實”問題。一些現創作品,一上拍賣,就存在價格虛高。著名書畫家劉云泉主張坦誠,記者現場追問,劉云泉很實在地對作品價格亮底,果然適中。
誠信太差,難于舉槌。一些成都大藏家寧愿坐飛機進京參加拍賣會。成都藝市需要重建誠信。
四是社會購買力和城市文化取向。齊白石的畫在1950年代,10元一幅也沒人要。他的弟子新鳳霞上門拜訪時,齊白石拿出來招待的點心是發霉的———購買力不行!時代變了,廣州、深圳應該不乏購買力,但今年在深圳舉辦的藝術品博覽會上,拍賣形勢并不樂觀,深圳仍未擺脫文化困窘。拍賣“熱土”,集中表現在京、滬、寧、杭、溫州等城市。成都的城市文化取向和購買力,現在仍需確認。
五是市場培育。北京專家說,成都存在經紀人缺位問題。國外,藝術家只是專心作畫,余皆由經紀人打理。成都的藝術家因為異地拍賣門檻太高,主要方式還是別人上門買畫,窮于應付!此次拍家與書畫家見面,形成一種市場溝通,擬出兩招:一是從蜀人墨社中選擇佳作,通過匯編成冊或辦展覽等市場培育,一兩年內,使這些藝術家達到市場約定俗成的“拍級”;二是擇機在成都建立北京拍賣公司的下屬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