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的地位
與中國畫概念類似,油畫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別。狹義油畫指15世紀到19世紀的西方古典油畫,除畫種涵義外,代表著與西方“再現自然思想”相統一的古典文化內涵;而廣義油畫是只有區分媒介意義的畫種。一方面,西方藝術流派和藝術思潮的繁榮,消解了狹義油畫在西方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中國藝術思想的開放,也正在日益消解油畫的西方中心地位。
20世紀中國油畫經歷了世紀初引進西歐和日本技法、世紀中期學習蘇聯技術、世紀末借鑒西方現代藝術技術的過程,同時也正是從“狹義油畫”走向“廣義油畫”的過程。
20世紀初,徐悲鴻和林風眠分別從西方引進的兩種油畫面貌,構成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油畫的兩條主線。前者將西方傳統油畫和中國社會政治相結合,用寫實油畫再現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與現實,反映了畫家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后者則把西方現代繪畫思潮與中國傳統藝術相融匯,其寫意油畫冶中西、古今于一爐。二者不同的審美態度和繪畫形式,體現了在百年前的中國文化情境下,融西方繪畫語言入中國本土的劃時代抉擇和探索。
新中國成立后至70年代末,寫實主義油畫以其特有的客觀、可信魅力,成為國家文化武器和政治斗爭工具,占據了中國繪畫的主體地位,領袖和英雄是主要的創作題材,具有鮮明的時代面貌和精神特征。這些被稱為“紅色經典”的“革命現實主義美術”,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無以替代的價值,褪掉流于形式的政治色彩,其背后會顯現出繪畫形式上高貴的古典主義品質和獨特的歷史符號價值。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油畫的環境和畫家的構成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油畫家開始在空前的中國文化結構多元語境中,重新審視自己的藝術理想、創作理念和形式的多樣化從自覺追求轉為自然生成。傳統寫實主義退向邊緣,表現和超驗意趣成為兩翼,“具象繪畫”“抽象繪畫”“意象繪畫”等應運而生。以具象手法營造非現實景象和表現當代人的心態,成為油畫創作的主導方向,抽象油畫努力探索與中國傳統寫意精神暗合,揭示和顯現西方文化精神的意象油畫,被中國文化心理和審美結構充分同化。
進入21世紀,中國油畫家在廣泛深入學習和吸收了西方現代藝術形式之后,超越了“洋為中用”的初級階段,擺脫了西方現代繪畫的語言模式和強勢文化陰影,實現了內心情感的本土化回歸。他們面對西方文化不再著眼于對立和碰撞,而是從本土藝術中汲取營養,擴展形式領域,創造鮮明的本土文化色彩。
通過上述各個階段的學習和借鑒,中國油畫家們在運用西方繪畫技巧與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結合中,逐步形成了中國油畫的基本面貌與格局。經過一百余年東西方文化間的兼顧、融合,中國油畫了解和掌握了西方油畫的全部技巧和特色,已經把重心和智慧轉換到創建本土繪畫上,其價值取向和語言形式都在日益傾向于中國傳統風格。中國油畫脫離了從法國流派到蘇聯風格,再到現代主義的西方母體,完成了與中國本土文化和民族傳統的互動,從純粹的外來畫種或西方繪畫的分支,嬗變為完全的中國繪畫品類。這樣,中國油畫才真正地擺脫了模仿而走上了自主發展。
中國油畫價值判斷
與現當代中國畫相比,中國油畫在藝術市場上長期不被重視。20世紀80年代,中國油畫市場幾乎為空白,1994年后才有拍賣公司設立油畫專場,成交率僅為60%左右。之后,除中國嘉德外,大多數拍賣公司都因為效益低下而放棄經營油畫拍賣。收藏者對中國油畫的藐視直接源自于對其價值的誤解。明末清初,西方油畫被傳教士帶入國門時,雖然其逼真的描繪和嚴謹的透視引起文人畫家的驚駭,但由于審美觀念的隔閡和情感上的自居,被認為“不入畫品”。其后,中國多年的民族解放和政治斗爭中,中國油畫更多地被作為宣傳工具,其藝術品位似乎根本無法與西方油畫相媲美。在傳統中國繪畫審美標準和傳統西方繪畫審美標準的雙重歧視下,夾縫中的中國油畫幾乎一文不值,沒有抬頭的機會。
20世紀末的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文化格局的改變,給世界提供了重新審視中國油畫的廣闊空間。收藏家在解除長期盤踞的民族文化自卑感,深刻質疑西方文化中心論后,有了足夠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不再局限于繪畫者或繪畫材料的差異,用開放和歷史的目光觀察中國繪畫,在大中國畫背景下審視中國油畫的價值問題。90年代起,中國油畫在海外呈現出逐年升溫的態勢,隨之影響到國內:1991年陳逸飛的《潯陽遺韻》以137.55萬港元成交;1995年劉春華的《毛主席在安源》拍出605萬人民幣的高價;2001年徐悲鴻的《風塵三俠》以664.5萬港元落槌;2004年,中國嘉德“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秋拍成交額達4000多萬元;2005年中國油畫市場“全線飄紅”;2006年開春的幾次拍賣中國油畫的勢頭仍然不減,海外的中國油畫拍賣更是不落后于內地油畫拍賣。2006年4月8日于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的“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場上,一位亞洲私人收藏家以2812萬港元的天價將常玉油畫《花中君子》買下,創下中國油畫新紀錄。在當天的拍賣中,廖繼春的油畫《臺南孔廟》、林風眠的油畫《荷塘》均以740萬港元的價格成交,吳冠中的油畫《舟山漁港》以504萬港元成交。在2006年春季蘇富比拍賣行首次在紐約舉行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會上,中國藝術家張曉剛1998年創作的大幅油畫《同志》,被一位神秘的新加坡買家以98萬美元的天價拍得,成為本場拍賣會中最高拍價的作品。這都說明中國油畫的春天到來了。目前,“新中國美術經典”被認為是收藏投資的“績優股”,陳衍寧的《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創下“紅色經典”油畫在國內的最高拍賣紀錄;“當代寫實油畫”成為投資熱點,靳尚誼、陳逸飛、陳丹青、艾軒、王沂東、楊飛云等畫家作品價格強力攀升;“當代先鋒油畫”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張曉剛等價格漲幅超前。在2003-2005兩年間,大部分知名油畫家作品的市場價格增幅在200%以上,林風眠、吳冠中、羅中立、王沂東等甚至高達300%-500%。
中國油畫的前景
中國油畫市場如此紅火的表層原因,是國際市場上西方油畫作品屢創新高的影響,以及強勁發展的中國經濟提供的市場想象空間,更深層的動力則是文化大融合背景下,購買者對中國油畫的審美同化和價值認同。在中國油畫市場上,除港臺和東南亞等地華人投資者及國內企業外,一大批國內中青年人士,逐漸成為主要購買群體,其中大部分收藏家的投資方向始終追逐著本土畫家。是民族文化的自覺和開放的大中國畫眼界,造就了他們對中國油畫價值的信心。
隨著中國油畫價值觀念的深入和中國文化自覺的加強,國人和世界都在調整審視中國油畫的目光,中國油畫正在獲得公正的價值尺度。雖然與傳統中國畫的收藏相比中國油畫還遠未成熟,但近年來中國油畫的收藏家群體日益壯大,并且建立起各自不同的風格架構,各個板塊的固定收藏群體逐漸形成。目前藏家們的心態不僅僅是對中國油畫的信任,更是對當代中國民族文化的自信,由國人自己的審美標準判定中國油畫的時代已經到來。可以預見,未來的畫廊、拍賣公司結構將繼續發生改變,中國油畫市場會從現在的起步階段,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從目前只占傳統中國藝術品20%的份額,成長到與傳統中國畫市場并駕齊驅的藝術品市場,并最終完全融入整個中國藝術市場的洪流中去。
回顧傳統中國畫市場短短20年的發展歷程,也許會給重新審視中國油畫的未來提供借鑒,傳統中國畫市場創下的輝煌業績必然會在中國油畫市場實現。盡管并非所有的中國油畫都會成為精品,也并非所有的中國油畫家都會成為名家。但是,這其中蘊含著一批“齊白石式”的大師和“《杜甫詩意百開冊頁》式”的力作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需要收藏者的眼力和魄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