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現代書畫的巨量存在
中國書畫的主體是寫意水墨畫,它在創作周期上與源自西方的寫實油畫不同。完成一件油畫作品,畫家常需辛勤創作數月乃至更久。而一件相同尺寸的寫意水墨畫的完成,則常常只在須臾之間。雖然兩種藝術并非同種同源,其蘊含的畫家勞動、藝術含量不能等量齊觀、相提并論。但水墨畫作畫周期短,產出快應是不爭的事實。一位畫水墨畫的畫家,終其一生作品常常可達數萬件之多,而油畫家一生畫作能以百來計數的,已是鳳毛麟角。鑒于這種東西的文化差異,為避免外國人對中國書畫的藝術產生誤解,上個世紀中期,有關方面曾專門規定,國內書畫名家的作畫現場不對外國人開放。其至當時書畫評論界還曾出現過“收藏近現代書畫無疑是收藏垃圾”的聲音。雖然這種說法過于偏激,但所有這些也都與近現代書畫產出快、存世量巨大這一客觀現實不無關系。當然,單純從藝術鑒賞角度評價,有這么多的書畫傳世,對書畫藝術的普及和傳承無疑十分有利。可一旦成為文化商品、投資工具,“物以稀為貴”的藝術品市場法則就必然會發揮作用。巨大市場存量能否使書畫價格無限度飆升,值得人們深思。假如米芾的作品有成百上千的存世,那件《研山銘》還能賣得出3000萬的高價嗎?
二、悠久的書畫臨摹傳統對市場的沖擊
中國書畫有著悠久的摹、仿傳統,臨摹是學習書畫技法的必經之路。從古至今,所有學習書畫的人,都是從臨摹名家書畫起步,高仿真的臨摹在畫史上層出不窮。傳世的晉顧愷之《洛神賦圖》、王羲之的《蘭亭序》帖都是唐宋人的摹本。米芾還是畫史上有名的臨摹高手。近代張大千仿石濤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種獨特的文化傳承使得臨摹名人書畫不能與制作“假煙”、“假酒”的造假行為完全等同,法律也不會對其作出禁止性規定。但是當大師的書畫價格上升到幾十萬、幾百萬的高位,又極易誘使臨摹名人書畫成為比販毒、走私獲利更豐,且相對沒有法律風險的致富之路。并且書畫臨摹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那些被稱之為假畫贗品的摹本、臨本也并非全都是藝術水平差的“糙貨”。現今全國畫水墨畫的畫家有數十萬,加上業余的更是以百萬計。有許多人已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其藝術水準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大師的水平。但書畫界那種根深蒂固的“論資排輩”,“認人不認畫,以名氣論英雄”的傳統習慣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書畫作品高度商品化、市場化的客觀現實,使得一些學有所成的畫家,為使自己的作品能進入市場,實現經濟價值,不得不托名作畫。這也是近年來拍賣會上大師的作品為什么越拍越多,且沒有止境的原因。這些藝術水準并不亞于名家的“高仿贗品”源源不斷大量入市,大大增加了大師作品的市場供應量,使得原本就已經數量龐大的書畫市場“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大了市場風險。
三、近現代書畫著錄體系上的缺陷
藝術品收藏,追求的是“真、精、稀”。尤其是一個“真”字,更是收藏投資的命門。現在的書畫市場上,傳承有緒、著錄清楚的作品價高物俏,反映了市場對書畫真跡的追求,而完整的書畫著錄體系則為這種求真提供了可能。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近現代書畫著錄體系的建設一直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調的缺陷。首先,國內近現代書畫大師藝術地位的最終確定是“文革”結束以后的事情。既沒有類似國家文物局上個世紀組織編纂的《中國古代書畫》這樣的大型系統的書畫著錄工程,更談不上形成一個完整的近現代書畫著錄體系。其次,由于監管上的不力,畫集、畫冊的出版市場也很混亂,除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有關專業機構出版的畫集、畫冊在公信力、真實性上較強以外,許多近年出版的畫集、畫冊都是問題畫冊。在只要有錢,什么人都能出畫冊的背景下,有些甚至墮落成了推銷贗品的廣告書,造假售假的通行證。在這樣大師書畫家底混沌不清,書畫著錄真假混雜的情況下,投資者只能根據拍賣公司的宣傳推介,在人為炒作的市場熱度引領下投資下單。如此盲目入市,買到贗品的機率是很大的。
四、近現代書畫鑒定體系上的混亂無序
中國的書畫鑒定,一直都是專家目鑒為主。特別是近現代書畫的鑒定不像古代書畫那樣,還可以輔以對紙墨、裝裱材料、傳承記載的鑒定來驗證真偽。而高科技條件下的電腦掃描技術所復制的畫家款識印章更是足以亂真。最讓人無所適從的是,這種完全依賴專家眼力的鑒定方法,會因人們的認知不同而產生歧見。常常是同一件作品,不同的專家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像幾年前那件鬧得沸沸揚揚的張大千畫。一南一北兩位頂尖國家級鑒定專家,看真看贗,水火不容。又如那件已被公安部門偵破,大白于天下的“石魯假畫案”,也有一些國家級鑒定專家曾將其認為“真跡”。而且,隨著一些德藝雙馨的老一輩書畫鑒定家的相繼離世,近現代書畫鑒定即將進入群雄并立,缺乏權威的“戰國時代”。在這樣一個缺乏社會共識的鑒定體系中,收藏者又能相信誰呢?他能成功買到書畫真跡達到保值、增值目的的機率又有多少呢?
以上這些影響近現代書畫投資風險的潛在因素均非人為炒作所致,而是與中國書畫的固有特征有關。當書畫的投資功能尚不明顯時,它對市場的影響并不突出,也沒有引起人們太大的關注,業界對此也諱莫如深。但是在書畫市場攀升到一定高度,它帶來的市場風險就會日益顯現。因此,增加對這些潛在風險的認知,增強投資理性,防范規避風險,對于那些已經入市或打算入市的收藏者、投資人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是書畫市場的管理層和利益相關者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