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樣的畫才能算是好畫?也就是好畫的水準到底是什么?
藝術的審美雖然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但只要經常去博物館的人就會比別人多幾根“慧根”。與他是否是美術學博士、碩士,是否是某某藝術學院院長或系主任沒有太大的關系。事實上,一個畫家無論把自己包裝得如何,他只要在宣紙上畫畫,就無法回避筆墨的要求,黃賓虹、關良的作品是好畫,關鍵是筆墨到位,現在筆墨到位的畫家不多,所以,好的國畫便很難覓見。宣紙上的畫以筆墨去要求就是標準。丟棄筆墨,在畫面上搞些效果,一般人看了很容易接受,搞得再漂亮至多是件“工藝品”,與好畫的標準相去甚遠。只要是繪畫,就應該有“繪畫性”,任何制作、描摹等極盡技巧之能事的畫作都不應稱之為一張好畫。油畫亦如是,通常人們把畫得像作為衡量標準,這種被蘇東坡稱為“見與兒童鄰”的標準至今陰魂不散,使得中國油畫在經歷了百年之后依然不得要領,從無油畫大家出現便是最好例證。油畫是舶來品,一張好油畫的標準只能對照西方油畫大師,塞尚、凡高、畢加索等。找不到自己民族文化標準的畫種到底出路在哪里,很讓人疑惑。其他畫種暫且不說,能把畫面弄完整已是不錯了。越講越復雜了,其實看一張畫是否是好畫也很簡單,只要看畫的人自身素養比較高,就很容易判斷。以職位、畫價、知名度去判斷的人大多是在藝術市場投機的人,因此,在好畫的標準問題上,就不必去過高要求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