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上新時,少不了要拿來端詳試用一番。有次,新到了幾款小煤窯系列壺,眾人圍觀,看著壺面褶皺宛若風起漣漪,水波暈開,油潤飽滿的朱紅胎衣讓人一見傾心,忍不住紛紛贊嘆 這幾把紫砂壺也太好看了 。 紫砂?欸,它們不是紅色的嗎? 這時,一位之前并未了解過紫砂的小姐姐發出了小小的疑惑。
紫砂不是紫色的嗎 ,這可能是紫砂小白最容易望文生義的問題。實際上 紫砂 是一個統稱、一個門類。紫砂不單單有紫色系,更有朱紅、黃、綠、褐等。
而對于紫砂愛好者而言,紫砂壺的泥料呈色是除壺型之外的另一玩味樂趣所在。就好比那些大體相同口紅色號,每個不同的泥色都讓人想擁有。也許你未必能記住304和306有什么區別,但對于紫砂的色澤略有差異都會被察覺,這個是紫拼段,那個是共生礦的,如木頭之色
那么問題來了,紫砂壺呈色不一,這些泥色究竟是怎么來的?
先來看一看紫砂的本身。紫砂壺所用的紫砂泥料來自礦層,是一種含鐵粘土質粉砂巖的統稱,因其含鐵量的高低、以及含有其他礦物質成分,導致它在燒制過程中成色不一,也被稱為五色土。根據其原礦泥色,大體上分為紫泥、紅泥、本山綠泥這幾大類,每一大類中又各有細分,色澤、泥性各有不同。
在這三種基本呈色中也有不同的色澤效果,會有濃淡深淺之別。泥料的不同,直接影響成品壺的泥色,如以本山綠泥為泥料而制成的壺,呈色鵝黃;而紅泥的發色呈朱紅色。此外,在其燒制過程中溫度的高低,也會影響其成色,同樣是紫泥,而紫泥礦料制成的壺,呈紫色系;
而在其制作過程中也會通過一些工藝,讓紫砂壺的呈色更加豐富多元。如泥料煉制環節的調配技法,通過對不同原礦泥料按照一定的配方進行調配,讓紫砂壺的成色更加的璀璨豐富、多元化。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 紫玉金砂 料,由老紫泥和段泥調配而成。
還有通過著色氧化物配制,在《宜興紫砂礦料》記載: 民國時期便已使用著色氧化物來配制紫砂泥料。
如 民國綠 ,誕生于民國時期,顧景舟大師也曾用此泥料制壺,是用原礦紫砂泥調入金屬氧化物練制而成的特殊泥料。從青花瓷器中借鑒而來,青花是從原礦料中提取的天然鈷料作為著色劑(鈷料為瓷器青花顏料的主要成分)。
此外,還有燒制過程中的工藝,如捂灰、去氧、窯變等,市面上的一些黑泥壺便是通過捂灰的工藝燒制而成。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通過制作工藝上的技法,讓紫砂壺的呈色更為絢麗,但總的來說其發色沉穩,亮而不艷,這與市面上存在的一些化工壺有著本質的區別。(作者:茶柒,來源:茶香記生活家,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