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壺友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用同一種原礦泥料做出來的壺,但是壺的表面所表現出來的質感會有所不同,有的質感明顯一些,有的就光潤一些,這到底是什么問題呢?
大致與以下幾個方面有密切關系:
一、礦料純度
礦料純度是指在練泥過程中對雜質剔除的程度,可想而知,泥料中含有的雜質越少,則制出的壺體表面就更光滑平整。如果是含鐵量較高的泥料,在高溫燒制后,常常在壺表留下顯眼的黑點。
二、泥料的陳腐時間
泥料陳腐時間長,成品壺的表面質感往往表現出溫潤的特殊效果,所謂光澤內斂、溫而不爆、易于泡養是也。
三、明針功夫的高低
明針是一把壺制作中很重要的環節,制壺者明針功夫的好壞,也直接影響了成品表面的質感,好的明針工藝壺表光滑溫潤,反之就粗糙,顆粒感明顯等。
四、目數的大小
玩壺的朋友經常說起目數,目數其實就是指泥料的粗細。一般來說,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反之則為細的。目數越大,泥料也就越細。反之,泥料的顆粒感就會很強烈。目數在60目以下的砂料做壺,壺壁上會有很多凹凸感、顆粒感。透氣性好點!但是目數越小,顆粒感越強,燒制的時候容易跳砂,鼓泡、容易燒壞。目數越大,泥料越細膩,越光滑。比較好養。但是欠缺紫砂顆粒感!
五、窯溫差別
窯溫高,溫度均勻,則表面玻相度高,表面顯得更有光澤,更有質感;反之看上去就會干燥粗糙些。
一把好的紫砂壺,不僅要有美觀的造型,最主要是要有好的泥料。陳腐時間越久的泥料所制的紫砂壺越好,原礦料純度越高壺質越細膩。要選一把好壺我們還是要學習很多的知識去辨別的。(來源:靜悟堂,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