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紫砂壺是中國傳統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特點:從實用性,藝術性,收藏價值三位角度闡述。
①實用性,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壺具有比較高的氣孔率,使其具有透氣性好的優點。紫砂器的顯微結構中存在大量的團聚狀氣孔,它的氣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團聚內部的氣孔,另一種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且大部份屬于開口型氣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氣性,可能與這種特屬的顯微結構有關。
②藝術性,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干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結合能力好,則是其有利于工藝裝飾的原因。因此紫砂泥做的茶具造型古樸別致、氣質特佳。
③收藏價值,紫砂茶具因其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紫砂泥的焙燒溫度范圍很寬,為1190℃到1270℃,這是紫砂制品不滲漏,不老化,越使用越顯光潤的重要原因。
紫砂壺按照材質大致可分為以下六類:
紫泥素為江南主流,一脈傳承五百年,不絕如縷,近代更于港臺匯成波濤。紫泥色相沉郁穩重,莊重凝練,宛如玄鐵重刀;胎身氣孔結構較松散,器表觸感較顯著;彈指扣之,音頻沉郁,共振性低。紫泥器形貌多變,或方或圓,或光或花,體多大方,容量較大。且紫泥是宜興茶具的主流派,蘊于甲泥之中,又稱 巖中巖 ,其胎骨堅致,可獨自成大器。
朱泥(紅泥)雖根柢深植宜興,但個性活躍,每于域外帶動風潮。朱泥光彩紅艷活潑,嬌妍多姿,如同柳葉軟劍;顆粒細膩,器表透明度佳,觸感平滑;音頻較高,共振性佳,猶似女聲。朱泥器形制較少,多為光素幾何形,造型趨于纖秀,容量較小。就用途而言,朱泥屬非主流派,深藏于泥礦底層,礦形瑣碎,須經手工挑揀,古謂 未觸風日之石骨 。不利獨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妝土。
綠泥產量比較小,屬于泥中泥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綠泥由于產量少、泥質嫩,耐火力相對較低,因此很少用來制作整個紫砂壺,而是用作茶壺壺胎表層的涂料來豐富紫砂壺的顏色。
本山綠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后現梨皮凍色(米黃色)。本山綠泥原礦是灰白色也有灰白偏綠色,燒成顏色灰黃色,或者溫度稍高顏色有一點青灰色,燒成顏色是綠的話,難就可能是摻合其它色素了。通常本山綠泥不直接成泥,由于結構相對松散,必需摻加紫泥拼制而成。
段泥,也叫團泥,一種本山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土。本山綠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礦。共生的意義是自然形成,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段泥原礦目前非常稀貴,現在宜興制壺人開始用本山綠泥加紫泥來人工調配,形成非自然段泥料。段泥料優質的特征是紫泥顆粒不是很明顯。在本山綠泥里似乎只起了改變其顏色的作用。有層次,象玉石。
本泥因視之古樸,經長期使用后老味濃厚,又乃古代陶人最喜使用,為流傳較多傳器之泥料,故以清水泥名之。該泥為純的紫泥礦直接陳腐加工成熟泥。干濕易掌握,穩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較易。清水泥泥色醇和爾雅,文人氣息濃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現紫砂風華。
紫砂壺按照器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圓壺
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壺,文旦壺中的格調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象豐滿的乳房,壺紐象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采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后人覺 西施乳 不雅,改稱 倒把西施壺 。
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掇只是大亨原創,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宜興縣志》中記載的這把千金之壺是一件被稱為 掇只 的紫砂壺, 掇只 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到一起,由于掇在漢語里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
石瓢 最早稱為 石銚 , 銚 在《辭海》中釋為 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從留傳于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 曼生石銚 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 金字塔 式,觀賞端莊。
據《陽羨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字德畬,為清道光廣東番禺人。先世以鹽賈起家,累官至兩廣鹽運使。由于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制專屬紫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饋贈。潘氏訂制的紫砂壺形制固定,且慣于將印款落于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 潘 印。由于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紫砂壺稱為 潘壺 。
正傳統的 如意壺 端正秀美,既古樸醇厚,又簡約時尚,是紫砂壺的一種經典壺型。 如意壺 飛起的壺把與昂起的壺嘴相對稱,形成了流暢的線條,方中帶圓的壺身顯的大氣美觀; 如意 是吉祥的化身,自古就受到人們喜愛。如意壺在傳統的壺型上有所變化,氣勢非凡,結構比例十分完美。
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另說最早見于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于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于井欄。井欄一詞,傳統文化中多見,如 命理之學 中有 井欄 一格,陳式老架二路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 回頭井欄直入 。實際生活中的井欄即井之護欄。至于說井欄對環境的美化作用,一是井欄材質之美,如唐、宋、元宮中和貴族就有以金銀瑪瑙寶石鑲嵌井欄的;一是井欄刻字之美,既井欄上鐫刻的井名等文字,后者的藝術價值更大些。
現在這種蓮子源于明朝崇禎年間的 蓮子罐 ,當時蓮子的造型是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長圓身,附蓋者蓋面略鼓,整體造型似一顆蓮子。到后來由古樸敦厚到清秀俏麗的演變中,蓋子盈起,上加珠鈕,愈顯高聳;一彎小流胥出于壺肩,輕巧嬌嬈;壺把如美人手臂作叉腰狀,亭亭玉立之姿,此種蓮子壺在現代是十分受歡迎的,而與源于 將軍罐 的掇球相比,蓮子俏麗似閨閣女子,掇球威嚴如虎帳將軍。隨著蓮子越來越受大眾喜愛,便被工藝師隨意 打扮 ,就有了現在的如意蓮子、平蓋蓮子以及牛蓋蓮子等,無論是何種造型蓮子造型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是不倒的。
秦權:秦統一六國后統一了度量衡, 權 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 秦權 壺就是仿其外型。最早秦權壺采用的是環耳形把手。后來不知何人所為,改成了龍形把手。秦權為壺,氣度泰然,剛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萬千,顧老更是將秦權做成了素器的巔峰典范。
此壺乃曼生喜極而制,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余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捧壺把玩,有如重回當年曼公呼朋喚友鼓樂歡天之場景,喜不自禁由壺傳。
葫蘆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藝人們的喜愛,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時下最珍藏的便是楊彭年制的套環鈕葫蘆壺,這款壺器身灑冷金斑,壺體設計新穎。造型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向上翹,把成半環形,蓋頂設有套環鈕裝飾。整器形制的線條以渾圓為主,十分流暢。
德鐘,壺型為鐘,德,是修辭,最俱代表的作品便邵大亨的德鐘壺,大亨所創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泥色紫潤,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藝手法的表現已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觸摸舒服,造型簡潔質樸,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壺蓋內有 大亨 楷書瓜子形印。
茄段壺,造型靈感來自枝頭成熟的茄子,若要達到較高的藝術表現力,最佳須使用特級紫茄泥,以茄蒂為壺紐,生動有趣;氣度飽滿,將張力處理在欲破不破之間;流、把的呼應自然順暢,靜動如一。壺面充分表現出紫砂的種種優越屬性,色澤暗淡沉樸,如紫水晶深邃,如古玉溫潤。
虛扁 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 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 ,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后用 泥拍子 一下一下的拍成這么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笑櫻,以交融而又諧調之態漫流的幾種色彩,表現出傳統文化中的 君子和而不同 的精神內質。理論學者解釋說: 和 通 合 ,都是一種含蓄的 吉祥 文化心理法則。 和 代表順和、祥和、和氣、和諧,表現一種舒展開闊的生活情感;而 合 代表融合、綜合、合適、合作,表現一種中庸淡定的處世態度。
線圓壺壺式為四十年代所興起,歷經幾代藝人演變,時趨成熟。壺身用兩泥片合制作成扁球狀,口部與半球狀蓋相切,壺底簡潔,為一捺底,橋梁鈕與蓋渾然一體,整個壺在扁圓中求韻味。流自壺腹胥伸自然,把高挑圓潤下留垂耳,與流對應稱勢。中置一腰帶線將全壺提攜神韻,腰線帶方、角圓,變化中求統一,將制作中的泥痕藏于其中,達到天衣無縫。
圓珠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器身為圓珠形因而得名,壺身珠圓玉潤,流彎、把環、腹圓,截蓋設計,通體氣骨富瞻雄偉,自是廊廟之材,壺身之上篆刻 如瓜鎮心,以滌煩襟 詩句,一詩配一壺,這也是曼生壺最大的特點。
一粒珠造型古樸,古韻盎然,莊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氣又不失陽剛之氣,造型惹人喜愛。一粒珠如西瓜的壺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靜,來洗滌塵間煩躁的心情,原因在于有句話如是說: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顆珍珠般珠圓玉潤,飽滿而剔透,壺身一大珠,壺鈕一小珠,如同 母子珠 般形影不離。然無論型如哪種造型,一粒珠大度豁達的造型以及其細膩精致都是一樣的。
以壺型簡潔著稱,壺流均為炮管直流,大都為小品壺,有多種款式。壺型圓潤而敦厚,與泥料相得益彰,充分體現出了古樸的美。炮管流 出水有力,水流如柱,氣勢磅礴。
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于 肚大能容天下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早期作品壺形偏低,后來壺形較高。要體現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需要做壺之人用心體會。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頸,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
美人肩紫砂壺宛如古代女子端莊可愛,帶點宮廷的雍容華貴,又不失大家閨秀般的妖嬈。造型飽滿,大方得體,以體現圓潤的壺身為主,壺蓋與壺身仿佛合為一體,沒有空隙,用手撫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溫暖。
在明之中期盛行品茶,故小壺開始得以流行,不過,水平壺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當時工藝制作水平的提高,同時由于,在廣東福建盛行的 工夫茶 在喝茶時,壺內要放很多茶葉,僅用開水沖泡,茶汁出不來,還必須將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用沸水澆淋茶的外面,使茶壺浮在熱水中,才能使茶汁泡出來,所以制作工藝必須精致,壺嘴和壺把的用泥必須絕對相等,壺漂浮在水面時壺仍保持水平而不傾倒,這就是水平壺名稱的由來。
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占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正所謂 弱水三千,僅飲一瓢 。半月壺協調和諧、舒張簡潔、前呼后應,一張揚、一內斂,張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讀越醉,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于心錄上對團圓期盼。所謂 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 ;一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 月圓人圓 的向往。
《說文》:從包從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葫蘆,一種圓大而扁的葫蘆,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蘇東坡《前赤壁賦》的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一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黃州生活和匏尊的命運,何其相似?匏瓜,瓜不供食僅于做水瓢,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職,不得升遷。陳曼生設計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壺是有關匏瓜的,經典的匏尊壺,就是他 匏尊 的升華。
乳鼎顧名思義是一款仿物器型,壺的整體造型是仿古代 鼎 而設計,鼎,古代炊器。多用青銅制成,圓形,三足兩耳,(也有長方四足的)盛行于商周時期,漢代仍流行。此壺之壺身,圓形三足,(流和把充當兩耳),也因為有 三乳突狀小足 ,故稱之為 乳鼎壺 。
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古陶瓷圖典》認為, 梨式壺,壺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狀似梨而得名 。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也說: 梨壺 因造型類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燒造,其后歷明、清兩代,經久不衰。 因而梨形壺自古便有之,此款梨型壺便也覺器度非幾。
直腹圈足,闊口出唇,短彎流,環狀柄。平蓋,寬帶拱形鈕猶如牛鼻,牛蓋蓮子故此得名。制作此款作品老師都會精心選用精品泥料,牛蓋切合緊密,整體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 牛蓋蓮子壺 為裴石民先生六十年代于宜興紫砂廠所創制,遂成紫砂壺中的經典之作,發展至今仍是一款不可超越的經典。
文旦創于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后兩者為清中末后所創,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時藝術審美注重相關, 文旦 文字釋義為: 文 指柔和、外表、容態; 旦 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亦有書記載:文旦 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夢之柚。 清代文人吳梅鼎曾經稱贊文旦壺說: 至于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 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壺的韻味風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無骨;又似西施那動人的曲線,豐神綽約,俊俏天成。
紫砂洋桶壺是紫砂茗壺名種里較為常見的一種款式,亦是一種茶壺款式的專用名稱。紫砂洋桶壺自清末民初創制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于提攜,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為大多數茗壺愛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作品之一。
漢扁壺式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萬泉氏所創作,是受到曼生壺式影響后衍變而來,后又有程壽珍根據前人的經驗反復造化、精練而創出屬于自己獨特的經典造型漢扁壺,與他所創的掇球、仿古構成具有代表性的 壽珍三式 。縱觀漢扁壺,壺體扁圓,底部圓潤豐滿,腹肩產生曲折剛勁的張力,平蓋穩重,嘴微曲,大把向外拉出,嘴側肩與把側形成一條氣貫全壺的流線,相線呼應,生動而自然,整個壺質樸而大氣。
周盤壺坡頸平口,平蓋扁鈕,泥質紅潤,道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遺韻,肅然絕俗。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將白云、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誦之思之,其聲愈希。擁壺自省,以凈其身。相逢重大抉擇,執周盤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圓。
漢瓦屬于圓器當中的一種,歷來多位藝人都有仿制此種款型,而之前楊彭年的一款漢瓦壺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圓筒形壺體,上侈下教,短流勢較直。蓋平略見弧,橋式鈕,鈕面陰刻海棠紋樣。泥質堅結,砂色暗紅。壺蓋子口制作圓而不規,轉捻即緊,拈鈕可以翕起全壺。
大彬如意是一款經典的器型,為明朝時大彬設計制作而成,其時有 明代良陶讓一時 之說,時大彬設計此款壺既有 事事如意 之意,又有以三足撐體的 鼎立 寓意。蓋呈凸圓形,為壓蓋。蓋面貼有四瓣如意紋飾,對稱分布,厚度約為1毫米,工藝精良,扁圓形紐,;蓋中有一出氣孔通紐頂,蓋內孔大,頂孔小,孔圓規整,做工講究;三彎嘴內斂,氣息莊端且聚氣,大彬如意器型古樸雅致,大氣不洪,完全展現了時大彬的制壺風格。
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它是器物的名稱。具體地說形狀有些像甬鐘,但體積小。梅調鼎(1839 1906年)字友竹,號赧翁,慈溪人,長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稱贊他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目前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梅先生自己雖終身為布衣,以賣字謀生。卻是重節操的一方名士。
龍蛋(龍旦)壺是紫砂壺器型中的經典一類,其圓滑可愛的造型深受壺友喜愛。作品做工小巧精致,壺身通體為蛋狀,壺身光滑圓潤,短嘴為直流狀,倒把拿捏方便,扁圓珠紐。關于龍蛋壺的起源,有這樣的記載,清代吳鼎梅《陽羨茗壺賦》: 圓者如丸,體稍縱,為龍蛋。 這是最早的龍蛋壺式。龍蛋的造型是取于蛋型。以 龍蛋 來命名,是一種美好的祝愿與寄托,圓潤可愛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讓這個 龍蛋壺 平添了一種拙味和稚氣的親切感。
天際壺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在造型構架與裝飾手法上均緊扣 唯見長江天際流 一句,突出了空闊長天,煙波浩淼的主題意境。構思空靈而想象奇幻,把千年名詩的精髓與瑰麗糅入砂器,再加以手工藝術點染,其手法的運用妙如行云流水,令昔景重現,得饗世人。作品設計挺秀穩重,端凝大方,比例恰當,線條明朗,壺嘴、壺把與壺鈕造型簡約豐潤,與壺體契合工整,觀之整體有渾然融合之感;氣勢渾雅,境界開闊,氣韻濃郁,意象清峭;增一分嫌濃麗,減一分顯清簡,攝藝術之深美,輔裝飾手法之和諧,開闔頓挫,層染跌宕,如水到渠成,無一絲造作痕跡。
江南多水,長河上的斜拉橋、曲拱橋,村前屋后的木橋、石橋、竹橋,這些連接此岸與彼岸的形態各異的紐帶,隨處可見,這些江南水鄉最常見的元素被用到的紫砂壺上,別有一番韻味,作品的最初創作者是顧景舟,壺身呈扁圓形,折肩圈足,曲流環狀柄,壓蓋式,橋型鈕。此壺造型端莊、秀美、新穎脫俗,在柄的環狀之上稍加改動即可安放拇指,又與壺蓋鈕相呼應,真可謂匠心獨運、設計巧妙。蓋與肩部均以凹線、階狀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視之,有一環扣一環水波蕩漾之感。壺蓋上的鈕正像一座小橋矗立于湖水之中,上新橋壺或由此而得名。
匏瓜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與曼生葫蘆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獨特之處亦是其他造型無可比擬的,把玩此壺有如返璞歸真之意,此壺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曼生為官之后因為清朝相關制度規定有些官員是不可以帶家眷在身邊的,所以曼生只能與妻分隔兩地,無法長相廝守,因為曼生愛壺成癡,便想到以壺寄相情。曼生寄情于物,表達了對妻子的思念,因而紫砂壺也是世人情感的一種寄托!
早期的思亭壺,壺嘴曲度較小,流口簡練,以竹刀落款于蓋口墻沿,筆致尚稱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壺,風格柔美,曲線明顯,流口較尖,署款則各式皆備,有竹刀寫刻,也有鋼刀雙鉤刻,罕見鈐印者。思亭壺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于朱泥陶史。閩南俗諺: 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思亭排名優于孟臣,有可能是思亭壺式俊挺,佇立茶船之中,有若蟜龍昂首,氣韻出眾。
扁腹壺,或者叫扁仿鼓壺,依壺身矮,壺口大而得名。此壺理趣兼得,當屬上乘無疑。理,此壺身線且口大,宜泡綠茶,一彎流出水條索長且涎水。壺把端拿,甚是輕巧,亦感舒適,平衡點恰到好處。趣,整體協調、對稱,且節奏感強烈。若俯視,鈕蓋、肩、腹五個圓圈,如漣漪蕩漾,十分悅目。蓋邊線略強于口線,正合國人天蓋地之理念。壺蓋倒置亦無傾斜之慮,也是一趣。此壺泥佳、工精、造型美、難度大,宜用宜賞,內涵深,回味長,實乃上乘中之經典之作。
玉笠壺壺身圓潤有型,壺嘴曲環有度,仿佛漁翁魚竿,垂釣江面;壺把舒適穩定;壺蓋疏密有致;壺鈕細膩光滑,壺嘴、壺鈕與壺把三點一線,比例協調。遠觀此壺,壺體線條舒展流暢,勻稱柔和,風格清和恬淡,寧靜祥和,給人以清靜氣爽的感覺,統觀此壺,形如斗笠,蓑衣漁翁獨釣寒江,令人回味。
此壺是顧景舟先生根據傳統壺體演變所創作品,名為華穎。在古字中沒有 花 字, 花 為后世字,故而古時 花 亦用 華 代之,華穎的 華 意為 花 ,華穎所表達的意境為:招展的花意。作品摘手圓、蓋圓、壺身圓、三圓壘疊在圓壺底上,分外精神,遙望猶如花苞初綻。從 掇球 變形而來。
漢君壺源于曼生扁石壺之式,器型與曼生扁壺相仿,但器型有些笨拙后經藝人不斷改進,至清末民初時基本定型,為平蓋漢君壺,以王寅春所做為最佳器型。其后漢君與各名家手里均有所改進,經反復提煉,尺度嚴謹,比例適中。當君壺壺身扁圓,大口斜肩,直壁腹,腹以下又斜收,平底;三彎式圓方管流,扁方形圓形耳,蓋采用虛嵌式結構,呈圓弧形凸起,橋形鈕,作品整體感強,自然舒暢。
漢云壺是紫砂壺中比較具有另類特色的器型。壺身以圓形線條為主,束頸,折腹外鼓。肩部凸起線條,延伸至壺嘴,與把手在視覺上保持了平衡,上小下大的兩個傾斜塊面突出中間線條的優美,使之過渡到壺嘴上成為陰陽分割之界,連接到壺把上端下沿,充分體現 線 的美感,使整個造型簡練而又挺拔。
柱礎,是用來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一塊墊基石,在古代的時候古人為了不讓木制的立柱受潮濕而腐爛,于是在木柱的底下墊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隔離開,起到了相對防潮作用。只要是木架的房屋每一根柱子都有一個柱礎,缺一不可,在防腐爛的同時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所以在古代人們對礎石是十分的重視。隨著年代的推移,柱礎也因需求發生變化,柱礎漸漸成為柱子的收頭,使得單調的柱身發生視覺上的變化,后期更是在柱礎上使用雕刻藝術,使得民間的建筑花樣繁多,后人更是將柱礎演變成具有審美功能的裝飾,成為藝術品。以柱礎為壺型,使壺顯得別致且優美,更顯示其穩重,此壺型亦一直流傳下來。
獅球壺又稱伏獅壺,是清末民初常見的民閑茶具器形, 獅 與 師 同音,古有 太師 、 少師 之官名,世人常以此寓意世世代代高官厚祿之吉祥造型。獅球壺壺身一般為四瓣或八瓣筋紋,有的器身稍高,不過大部分仍作扁球狀,以便搭配伏獅的動態;壺的頸與蓋則配合筋紋,呈四角或八角形,由于器身較為扁平,所以蓋沿較短,好讓茶葉有更大的舒展空間。獅球壺的壺把也因器型關系采用正耳把式,而壺嘴卻有直流與彎流之分,但多為一彎流,整器看起來較為含蓄內斂。整體來講獅球壺制作難度相對比較高,它屬于筋紋器與花塑器的綜合體,而壺蓋要求下面通轉,且面面俱到,若沒有一番功力,是比較難辦到的。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壺的造型來源之一,瓦當壺為仿漢代瓦當式樣,造型獨特,一般壺體呈瓦當狀,造型以幾何線條為主,成型規范有致,線條流暢準確,壺身多有銘文.秦磚漢瓦為名貴之古玩,清代中葉以來猶受文人推崇.瓦當壺在配以名家之壺銘,意境更加古補,格調幽雅.最著名的為陳曼生的瓦當壺,做工挺刮,壺體正面刻行書 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 實為紫砂壺中難得的精品,也是文人參與合作制壺的典范。
合盤壺型為扁圓形,折腹,腰線鼓出向上下收斂,流短微曲,把作圓形,矮頸,平蓋,弧鈕,整器形制簡樸。壺腹上部刻銘: 竹里半爐火活。曼生。 壺銘是切茶、切水的。合盤壺的壺身由上面的圓蓋、下面的圓盤兩部分合成,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 圓合 之道。中國傳統文化講 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中國古人的天道之圓在方的基礎之上直覺感情到的圓,但這啟示我們對 道 的圓認識。圓的小世界,包含大道理,只有用心認識,用心體會 合盤壺 才能領會其中的真諦, 合盤壺 反映以陳曼生為代表的清代紫砂藝術已成熟。
《唐羽壺》為光素器型,為創新系列作品中經典之佳作。創作構思源于唐代宮廷中的羽觴壺,它的造型與之非常貼近。須知唐人飲茶并非今日沏茶,而是用類似如今沱茶樣的茶團和茶餅研碎放入壺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因而壺的手柄一般都比較細長,似有羽翼飛升之感。他的創意也可以詮釋為唐代陸羽之壺。
汲直壺壺身呈直筒式,折肩、短頸、流嘴挺拔,隨性扣把,宛若耳狀,口蓋密合,壺底工整,工藝講究,整體造型于折肩以上較有變化,粗與細對比、直線與曲線的對比甚是明顯,汲直壺表現出氣韻深沉、渾樸古拙、渾厚大氣的氣質,同時還多了一份富麗飄逸的美感。又似乎汲直傳達的是一種剛勁正直、敢于向他人諫言的正義精神!
此壺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流暢造型、色澤明麗而顯華美高雅;壺身銘文寓意深遠,乃文人壺之代表,賞其風格可曰 纖秾 ,細膩纖秀而格調明朗,濃郁華美而清新流暢。此壺形態從容,蘊含天機,其砂質最為細膩,故表面光滑圓潤,銘文寓意深奧,其造型工藝,文化內涵均達到紫砂壺之最佳境界!
龍帶壺圓形鼓腹,腹上漸斂,平底,彎流且長,口朝天,把手體圓,起凸圓蓋,扁圓鈕,與整體協調。此壺造型似仿明永樂甜白三系把壺的形制,并加飾龍帶的變化.龍帶自壺口四周肩部由上而下地向左右兩邊展開,線面清晰.整器造型簡練大方,古樸雅致,是早期的幾何形圓器與筋紋器相結合的佳作。
鏡瓦即是以漢瓦、銅鏡取材造壺,壺身銘文 鑒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 其造型之意很清楚,因古時沒有鏡子,古人常盛水于鑒,用來照影。戰國以后大量制作青銅鏡照影,因此,銅鏡也稱為鑒。因為 潤無極 暗喻一個永字,即水上來水,源源無盡而達三江四海。壺身直似瓦筒,口大、蓋平似銅鏡,蓋面刻放射狀圓形圖案。嘴曲上平下圓,把外平內潤,鈕似壺身縮小之微型,基于造型法則,在變化中求統一。
石扁之形或許并不起眼,造型古拙,細細觀之則覺其意猶未盡,粗中有細,久而觀之乃覺此壺大拙大雅,內涵至深,擁此壺以飲茶,自覺文氣高三分,或許寧靜以致遠用于此壺是最為恰當的,或曰其中蘊含之 石 與 時 之天機,石扁至乃時來運轉之意也。而這把壺亦是曼生平生詩詞功底的展示,以壺為書,載其所學,曼生風情與文學思想之完美體現,其美學價值與文學價值珠聯璧合,堪稱一絕。
半瓦壺略彎曲的流以及捏成圓形的把,這柱形圓弧,和著整個壺體的半瓦弧度,成為一體,又有醒目的不同與別致。它的線條清晰流暢,界面分明美妙,造型清新脫俗,富有現代形式感,又深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粗看很不起眼!大彬提梁身筒成較大且豐滿的扁球形,上部圓環狀提梁粗大,六方三彎嘴,六瓣平扣鈕,壓蓋,圈底,溜肩,素身。再看耐人尋味!身筒以實托虛,圓環以虛帶實,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上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所謂 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氣之上 。三看驚為天物!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風朗朗。《夢溪筆談》中說: 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 。虛實結合猶如畫中留白,園林借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古典美學的神奇光彩,閃耀在小說、繪畫、書法、戲劇、建筑等傳統藝術的各個領域。
雨露天星壺將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利,提梁及蓋的造型設計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帶圓、圓中含方的構圖,遠觀此壺,仿佛飛鳥于天。
曲壺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蝸牛,壺嘴猶如蝸牛的頭部,壺體是蝸牛的身軀,壺把所圍成的空間似蝸牛的外殼。從壺嘴到壺把,用一條渦線貫通,壺身和壺把的結合形成壺的整體。壺嘴是從壺的腰線中起伏延伸而成,充分顯示了靜中的活力,微翹的壺嘴增強了蝸牛抬頭爬行的動感。壺體敦實圓厚、輪廓清晰,線和面的轉折處理得干凈利落。提梁的形成突破了紫砂壺的舊有樣式,提梁與壺體的結合部采用外凸內凹形式,由寬逐漸變窄,其頂端恰好是手提的部位。在線、面的處理上,提梁的薄厚與壺口處統一均齊,提梁兩側的邊線與壺口兩條邊線聯合成一條回旋的棍子線,線的處理尤顯均勻飽滿、清晰挺秀。壺蓋的蓋滴從蓋頂自然舒出,滴頂的造型與壺把提梁相對應;而壺蓋處的虛線又與壺口的流線相對應。
曼生提梁又稱 石銚提梁 ,是曼生十八式中重要器型之一,最初的曼生壺壺身銘文: 左供水右供酒學仙學佛付兩手。壬申之秋阿曼陀提梁壺 ,此句銘文也是曼生寫實心致,有較高的人文價值。壺身與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型狀,中間由肩上圓弧和隆起的半圓蓋,高高的橋塑鈕加以變化、緩沖,配上長直嘴,顯得通壺精氣有神,線條交待清晰明確,提梁內圓外方與壺身銜接自然有度,再配以詩詞更添雅趣。
此紫砂壺意境深遠,融通古今,寓意壺主人熱情好客,以致高朋滿座,尤以壺身銘文最具文化氣息,耐人尋味。其造型風格可謂縝密,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皆因其匠心高妙,所以真現密隱,所謂天衣無縫,一片化機。
提璧造型端莊周正,結構嚴謹合理,比例和諧勻稱,虛實節奏協調,線面簡潔明快,寓巧麗于剛健之中,氣韻素潔,深沉樸素,做到了內容、形式、功能的完美統一,是當代紫砂陶中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 五美 合一的精品。提璧成為當代紫砂史上的經典代表作,是當之無愧地被稱之為 國之瑰寶 。
吳經提梁壺造型豐滿,腹提得起來,底收得有力,提梁高度適宜,恰形成虛的空間以緩沖身桶的厚重,給人一種沉穩博雅的韻味,和明式家具的凝重簡潔之氣相通。在流的根部與壺的腹部相接處貼塑了四瓣柿蒂紋片,這樣既使榫接更為牢固又掩蓋接痕,美觀大方。壺蓋的子口竟鑲有起支撐作用的十字架,且厚薄長短不一,然而壺蓋正面卻配有挺拔優雅的如意形鈕。最使整壺增色的是倭角式海棠形提梁,它比例協調、簡潔有力,像極了明式家具里的羅鍋棖
這把提梁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把手為見棱見方的三柱高提梁,從側面望去猶如一只飛翔著的鳥兒的頭部.原創者顧景舟大師為其命名 鷓鴣提梁壺 。因鷓鴣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象就是 行不得也,哥哥 ,故古人多在憶悼哀思時選用鷓鴣做詞牌。
此壺系有感于東坡提壺所得,故文人氣息最濃,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滿座,獨處得以與古人神交,人生之樂,莫過于此。其風神可謂典雅,把玩此壺,猶如茅屋賞雨,竹林讀詩。似眠琴綠陰,上有飛瀑;如白云初晴,幽鳥相逐。典麗高雅,正是落花無言意當遠,人淡如菊品自高。
方壺:紫砂方器造型變化眾多,古有 方非一式 之說,主要有長方、四方、六方、八方、隨方、寓方等幾種基本形狀。在基本形態的造型處理中,又可以根據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細演變成幾十種不同的方器形態。亦有人在處理時與圓器、筋囊器配合,做到上圓下方,上方下圓,口方蓋圓,口圓蓋方。也可以做到身圓嘴方,身方嘴圓,或是身圓把方,把圓身方等等。總之,方器造型的變化可以隨著作者對形器的設計創意要求進行或圓或方的處理。
四方方器作品形體優美,工藝嚴謹,氣韻生動,造型古樸,技法獨特。整體壺行透露出豪爽、剛勁、正直的陽剛之氣;比例準確,口蓋緊密平整,塊面挺括,線條利落,氣勢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藝水平毫不遜色于其它造型。
六方是根據幾何造型創作而來的紫砂器型,其形體明快挺秀,具有陽剛之氣,棱角清晰,將方器的幾何之美塑造得十分的漂亮,六方亦是經典方器款型,每款六方造型都達到了方器 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 的規則要求。從早期的六方大彬壺到歷史悠久的僧帽壺,再到經典器型的雪華壺,無不一展示了方器 以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的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確、勻挺、富于變化 的器型特點。
八方器型是紫砂方器中較為難見的一種器型,現在多見的八方器型多為不規則的八方,八方壺造型方中藏圓,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給予人們干凈利落,明快挺秀之感。歷來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亦達到方器造型規則要求: 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 ,以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的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確、勻挺、富于變化。方器除口、蓋、的、把、嘴應與壺體相對稱外,還要求做到 方中寓圓,方中求變,口蓋劃一,剛柔相稱 。
傳爐壺有著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重,它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當、珠圓玉潤,骨肉廷均實屬不易。自古以來宜興眾多制壺藝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認傳爐壺最為難做,這也是此壺市面上比較少見的原因之一。
宮燈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間,其原型為燈籠,為屯頭村一老漢設計,后來屯頭燈籠被一縣級官員進貢到宮中,屯頭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后來人們把 貢 字換作 宮 字,就成了現在的 宮燈 ,宮燈壺就是根據此種燈籠設計而成,多以方器造型出現,造型清新自然,古典優美,氣韻高雅,符合古代人們的審美觀,也容易被現代所接受。
紫砂《漢方壺》是傳統器型,從清初壺藝名家華鳳翔到民初制壺高手胡耀庭均有制作。漢方壺中有一款據有考古價值的作品,據考證,明末南京周圍伊斯蘭教盛行,清真寺林立,清真寺中的阿訇飲茶用的壺具一般都到宜興訂制燒造。
亞明四方壺 整體造型比例協調;線面挺括有力;輪廓分明,全器氣勢挺拔;英姿颯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橋鈕、方形壺把、方形壺身,整款壺棱面挺括,線條剛硬,猶如將軍風范。壺鈕為標準的拱橋,鈕孔為半月狀,做工一絲不茍,極為精細。壺蓋略微鼓起,由壺蓋至壺身,四條棱線清晰分明,干脆利索,寓意善惡分明,將方器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升方壺造型與方斗有點近似,不同之處在于壺蓋以及壺肩的設計,升方的立體感更強,同樣的四方基底,下寬上窄,具備了方壺穩重剛強的優點,又不流于呆板單調。壺鈕與壺把加入曲線變化與虛實空間對應,全器表現出剛柔并濟的美感,創作者能于不變中求萬變,這是制壺過程中的最高境界。升方同方斗一樣,符合中國人心目中對 方 的理解,表現出一個人風骨悠然、剛正不阿、正直利落的性格。
磚方是方器造型中較為經典的器型之一,據考證磚方壺最早出現于明朝晚期,由當時的制壺能手許龍文所制,其所制磚方曾流傳于日本。但磚方的原創作者暫無從考證,磚方壺是方貨中較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磚方壺壺體長方高身,線面干凈利落,直挺不板,給人以坦坦蕩蕩之勢;四方壺嘴胥出自然,方把剛毅,橋鈕壓蓋,口平蓋緊,整體通出靈氣,散逸著精致韻味。
鐘鼎造型的壺體, 玉魚 的騰空之態被設計成壺嘴的造型,微微彎曲的頭和身顯示生命之感,魚頭和魚鰭用陰線奢望的手法將它表現出來,魚頭即壺嘴頭部,并塑有一對眼珠,仿若看到烔烔有神的魚已成為貼切的壺嘴;體若一鉤新月的紅山文化中的 玉壺 設計成壺把,龍口緊閉,龍首下探前伸,與壺身連接處微微翹起,壺把之上一簇卷起之態正是壺把的韻律美,壺把簡潔夸張,在龍頭部亦飾有一對眼珠,有點睛之妙用,這樣一個富有矯健雄強的生命力體現在壺體上;而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中 獸面紋琮 則設計成壺鈕,此壺鈕在形制上高于一般壺鈕的高度,但卻與重器的壺體相得益彰,比例恰到好處,此壺也因其靈感來源于青銅玉器,故取名為 青玉四方 ,而在壺面底部用三條線裝飾,若再壺身配上金文陶刻裝飾,青玉四方的造型更會突出重器的韻味!
元代創制的瓷器造型。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后高,鴨嘴形流,壺蓋臥于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
雪華壺是顧景舟于20世紀70年代創新之作,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造型一直線作為主,從壺底,壺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組合,來突出六方形的橫直線條的魅力。壺體上密下疏,以疏托密,蓋面及口頸部分主要以挺拔而棱角分明的線條構成,以線的粗細,面的寬窄反映雪華壺線條藝術,此壺制作規整,壺把端執舒適,壺嘴出水流暢,使用欣賞俱佳。
此壺棱角分明,方正可鑒,四平八穩,告誡世人為人處事須剛正方直,智欲圓而行欲方,乃智慧之壺,為曼生壺之經典壺式,此壺寓形寓意,聚天地之靈氣,為曼生傳世茗壺中唯一之方壺。
《四方橋頂壺》是近代壺藝高手吳淦成于民國時期創作的作品。所謂 橋鼎壺 ,即指以橋形為鈕的紫砂壺, 鼎 為 頂 的偕音。壺底為四方形,壺身棱線呈弧度向上收縮,方圓結合。壺蓋與壺鈕制作得非常獨特,壺蓋四方,敦厚如礎,壺鈕呈拱橋形狀,矗立于平蓋之上,且壺鈕轉折多變,立體效果極強,甚是特殊,觀此壺鈕油然生出山水之意,若再配上山水畫境,壺與陶刻相呼應,那種意境幽遠之美令人嘆服。
菱形四方清爽流暢,直形壺嘴出水方便,方形壺把拿捏平穩,此種壺型用于收藏投資具有極大的升值空間。
方斗的壺型是仿古代農村用以量米的方斗,在造型方面,作者的設計是在一個 方 字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方 代表為人處世的方正、端平,莊重、規規矩矩,不偏不倚,有棱有角等多種意義,古人也常常把 教子以義方 作為立身的第一張本。這件方壺,無論是壺身、壺蓋、壺紐、壺嘴、壺把都是方形的,四棱界線,方方正正。從方紐、方蓋落腳到方底,是一個上小下大的直立物。它的方向,距離,比例都是中規平衡的,并使其構圖趨向簡化性;整體剛正挺拔,堅硬利索,渾穆瑩潔,不僅方中見秀,而且清新別致。
此壺特以紫褐中泛青的調砂泥制作,與青獅主題相吻合。壺呈長方款式,以起伏復帶線裝飾,底足外敞,敦古有力。肩方挺秀,聚合于壺蓋中心,階梯狀過渡,比例適度。四方形嘴與把,氣韻貫注全壺,嘴端額唇變化修飾,透出靈氣,壺把與壺肩相接,均勻趁勢,制作結構合理。壺頂雕塑青獅為鈕,雄姿煥發,與傳統壺式融切。壺蓋平整嚴合,似有合蓋舉起全壺的態勢。
筋紋器
紫砂 筋紋器 形態多姿優雅。講求淳樸逸秀的風格。故精雅之壺須精細之坭,紅坭圓條比紫坭圓條優勝一籌,墨綠風卷葵成色清純細膩,易體現造壺風格,壺之總體,配置最美坭色,方現五彩斑斕之光澤,但是又考慮制作與燒成,應注意坭料顆粒度,稍加適量的砂土,亦可形成胎質獨特的肌理效果,達到 妙不可思 的微妙藝術境界。
紫砂 筋紋器 ,由坭片鑲接、壓筋紋、依據樣板校準、拼接而成。這是獨特的成型手法,使作者藝術才華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使壺藝個性鮮明,工巧是制作 筋紋器 之前提。有 良工雖巧,要先器具修而制度精 之名言。制成各種工具,如壓筋紋的線梗、理筋紋的內外鐵皮刀、清線之明針等等,工藝制作切忌馬虎,定須精到,方可出精品。
紫砂制作工具,包含諸多的審美理念,是技與藝相結合的產物。菱花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棱線凹凸分明,有棱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云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棱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技藝精湛。
仿古如意是在傳統造型仿古壺的基本上加以創新演變而來,壺身周圍有如意紋飾裝飾,整體錯落有致,骨肉勻亭,壺的口沿與壺蓋截成一條圓線,口蓋各占一半,蓋子蓋上即合成飽滿的圓線,其對作者的考量可想而知,壺流胥出自然,壺把勻勢而起,且與壺身如意貫氣,壺鈕為如意形橋梁式,平緩舒展合體,整器精美絕倫,而且能夠在泥色的襯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
菊蕾筋紋器是一種制作難度比較大的工藝,不但要求制作的花瓣清晰可見,且要做到均等分配。此壺壺身中間由一筋紋將整體分為均等兩部分,上下兩種花紋對稱協調,壺把與壺嘴遙相對望,呈現出一種鳥兒飛的假象,特別之處還在于壺蓋的制作,其花紋要求與壺身相對應,往各方向轉動皆可銜接自如,其所需技藝是可想而知的,肌理溫潤,協調感十足。
此壺造型從莖形蓋鈕如花蒂狀,逐漸延伸至壺肩壺身上部,氣勢飽滿,渾圓如玉。花蒂下逐漸展開花瓣至壺腹處膨脹至極,給人以心靈的震動。壺足亦呈展開狀,壺嘴壺把如花莖延伸,自然和諧,成完整玉蘭花狀。歷來為后代藝人仿造,成為楷模。
合菱壺鈕與壺身均是由上下相間的筋紋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壺蓋同樣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紋溝壑深深,老師刻意表現出筋紋特有的凝重感,從而凸顯出花瓣的肥碩。整個壺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鑲接而成,分布均勻,其中兩瓣分別胥出壺流和壺柄。流和把采用素面造型,嘴頭尖尖且修長,很是鋒利,飛把同樣氣勢挺峭,鋼骨盡現。
葵仿古壺是紫砂壺的傳統作品,是在圓仿古壺中用筋鑲、塊面轉折的表現手法制作而成。葵仿古以六棱葵瓣為圖案,加上嘴、把、蓋也用筋紋起線,使整個壺的造型協調統一。筋紋凹凸有致,氣勢挺拔貫通。作者張普泉,制作此壺顯現了他的精湛技藝。
清朝制壺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龍頭一捆竹,是根據一個非常動人的傳說而設計出來的,它講的是龍王到東海來巡視,路過一個地方,見到當地的人民非常貧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兒子送一樣既能吃又能用的東西給當地人民,以幫助人民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龍王的兒子遵照其父親旨意將生長在大海中的一種叫 竹 的植物捆上一捆,綁在自己的龍頭上送到當地群眾的手里。龍頭一捆竹壺正是詮釋了龍與竹的關系。
花塑器
又稱 花貨 ,是對雕塑性器皿及帶有浮雕、半圓雕裝飾器皿造型的統稱。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透過藝術手法,設計成器皿造型,如將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種樹樁形造型。這種壺藝造型規則是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僅應具有適度性的藝術夸張,又應著意于風格瀟灑 。例如此類壺藝以松竹梅為裝飾題材時,勁松要刻劃出枝干勁拔,針葉挺秀,氣勢鏗鏘;秀竹則要求嫻靜有致,俊逸瀟灑;冬梅又須主干蒼勁,寒中獨俏,素枝閑花,以簡為主,達到疏中見密,少里寓多,富有活力氣息的藝術效果。
在中國紫砂壺的發展史上,供春壺的制作有著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紫砂壺走向成熟并發展到高峰的開端,而供春壺也已成為中國紫砂壺的一個象征,是中國工藝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代表。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宜興制壺藝人供春所制,供春壺最初稱作 樹癭壺 ,為紀念供春后改名為 供春壺 ,此壺是供春仿照金沙寺旁一顆銀杏樹的樹癭制作而成,他在壺上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后此壺卻是非常古樸可愛,后來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便聞名于世。
南瓜壺 ,以瓜形為壺體,瓜柄為壺蓋,瓜藤為壺把,瓜葉為壺嘴,構思巧妙,雅而不俗,陳鳴遠作傳世品現藏南京博物院。
竹 是品性高潔的植物,尤其是在宜興這樣一個竹的海洋,竹,更是人們眼里口中的愛物,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竹段便是以竹為主題的經典壺型,壺身采用的是古典造型,筆直而粗壯的壺身,給人一種踏實之感,壺嘴、把、蓋鈕亦取竹段,生動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壺亦清高。昔有東坡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板橋竹石圖數幅,以達文人之意。今竹寓于壺,更顯清雅。
典型傳統壺型,是魚躍龍門之意。魚化龍壺制作因名家的不同而特點各異,如邵大享的龍不見爪,而黃玉麟,俞國良的龍爪清晰可見,唐樹芷的龍爪也不見,但邵大享用堆浪鈕,其后的黃俞唐又都改成云形鈕,又具一定的時代特點。
牡丹雍容華貴,端莊富麗而引發人們諸多聯想,派生出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義,第一牡丹是中國國花,其象征國家繁榮昌盛;第二牡丹花姥紫婿紅,富麗堂皇,從氣質上給人以富貴之感,象征對富裕生活的期盼與追求,第三牡丹也有勁骨剛心、不畏權貴的高風亮節,其實牡丹也是美的化身,純潔與愛情的象征,從種種象征意義來看中國人對牡丹是多么的看中,故而牡丹不但成為文人墨客口中稱頌的對象,也成為藝人手下最亮的靈魂。
桃,鮮果也。老壽星手中捧著的就是一個大壽桃。民間傳說能得到此桃者,必能福壽盡享,長命百歲。心靈手巧的制壺人常在茶蓋上塑一壽桃為紐,精致小巧,惹人愛慕。然終究栩栩如生者多,得仙氣者少。《壽桃壺》壺身以碩大豐滿的壽桃為主體,線條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均成拋物線狀,圓潤飽滿,惹人喜愛。
佛手壺最早創于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壺的來源要從龍門石窟說起,在龍門石窟博物館陳列著一佛手雕塑,佛手雕塑纖如蘭花,作者見此十分養眼的雕塑心中靈感一現,想到了西游記中的如來佛,正是這只佛手神通廣大協助唐僧西天取經,為還原西游記中佛手的原型,作者制作出經典器型佛手壺,而紫砂壺的神韻便如同這佛手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舒展自然。
報春壺的壺蓋壺把和壺嘴以樹木為形,壺身卻為圓壇形,恰恰顯示出報春壺美麗逼真。特別是壺嘴像勁松一樣向上傲立,代表著松樹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代表春天的到來和大地復蘇,樹木伸開枝干迎接春天。報春壺從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以竹為題材,夸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干,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作品將竹子的特性以及高潔品質表現得淋離盡至,雙線竹鼓以其獨特的造型在紫砂器型中有著屬于它的一席之地。
泥色呈古老蒼松樹皮質感,造型以松段一截做壺身,結構極嚴謹,比例合理協調,整體氣勢古樸。樹皮斑駁蒼勁,松枝虬蟠其上,針葉寫型亦寫意,形意俱佳。壺嘴與把手均以老松枝塑成,質樸古雅,挺秀有神,形象逼真;壺蓋為嵌入式,口蓋緊密無間,蓋呈不規則形,有年輪效果。
整款壺上豐下斂,圈底收縮,卷沿,與壺口一致。截蓋,壺蓋略微隆起,梅樁造型的壺鈕搭接呈橋形,更有小枝自壺鈕胥出,甚是生動。三彎流一側胥出一枝梅枝,貼于壺壁之上,幽幽生香。除卻梅花造型,竹子裝飾的壺同樣不俗。的流把竹節造型,壺鈕與壺嘴均有竹枝胥出,竹韻悠悠,清秀動人。松的造型同樣不同凡響,松枝造型的壺嘴、壺鈕胥出松枝,松枝乃是綠泥裝飾,更有樹癭突出,生動逼真。
松鼠葡萄作品古雅大方,且極具自然趣味,枝葉及葡萄繚繞壺的全身,數只松鼠跳躍其間,憨態可掬,惟妙惟肖。壺蓋略凸,以葡萄枝為紐,彎曲有致,整個壺勾畫出一幅立體的藝術畫面,真正做到了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風卷葵因為其造型簡潔明快,曲線順暢自然,規范的圖案以及生動活潑的形態成為花貨的傳統經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貨自然、生動細膩、生機勃勃的風貌英姿,象征了生命的頑強以及長盛不衰。
蔣蓉在造型上,不求形似,而是以藝術夸張的手法,將荸薺的細微之處,以逼真的精雕彰顯出來。尤其是那荸薺芽狀的壺鈕,無疑是此壺的點睛之處,讓人望了會有種想去提一提的沖動。取荸薺之形,塑造紫砂;納清泉陽羨,滌蕩心靈塵埃。
所謂 束柴三友 ,乃集松、竹、梅三干而成,亦稱 歲寒三友 ,意指寒冬臘月,獨近自然之精神。壺身仿似松、竹、梅三樹段束于一體,松段的松鱗、松針,梅段的桿枝、花卉,以及竹段的竹節、竹葉,都刻劃仔細,自然夾置,于繁復中見規整條理。壺把狀若虬屈的松枝,壺流有如橫生的梅枝,蓋紐又巧塑成一段竹節,更為絕妙的是,在樹干小洞中,還塑有兩只小松鼠。全器渾若天成,成為絕妙名壺。
環龍三足壺將現代意識與傳統藝術融為一體,三足鼎主體飽滿而穩重,龍首躍出成柄力勁無窮,且神龍見首不見尾,壺蓋之上配環龍圈為鈕,有點睛之筆的妙用,從古至今, 龍 被視為自然的原始力量,象征著權力、長壽和興盛,此壺表達了設計者的巧思妙想!
《裙花提梁壺》器身為橢圓形,下部為六瓣紋飾,凹凸相間,口飾云肩線與腰圓蓋板相吻合,蓋面貼飾如意菱花,點明主題,中間壺肩處貼飾百結繩紋,將多種技法集于一壺,配以三彎流方嘴,扁方體提梁乘勢而立,俏麗俊秀,樸實無華,呈現敦厚、渾樸、融圓,人品、藝品的表里如一。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