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喝茶玩壺的人,總是有幾把愛不釋手的壺,養的也非常漂亮。
可惜紫砂是易碎品,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失手摔壞心愛的紫砂壺,心血毀于一旦。
萬一出現這種情況, 鋦瓷工藝 或許可以幫到你。
鋦,南朝梁顧野王《玉篇》釋云: 以鐵縛物。
鋦的方法是:先將金屬條兩頭敲尖,彎曲成釘腳,做成鋦釘,再用來鉤合物件,使其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鋦合工藝在古代廣泛運用于器物制作、建筑、造船等多種行業。
鋦的技術最早產生于何時,已難考證,但至少已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
明朝醫學家李時珍在成書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本草綱目》中介紹 金剛石 時說: 其砂可以鉆玉補瓷,故謂之鉆。
李時珍說的補瓷應即鋦瓷無疑。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金剛鉆頭是鋦瓷工具上不可缺少的關鍵部件。
可見在明朝時鋦這種工藝就被用來做瓷器修復,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種具有傳統美感的特殊工藝。
鋦瓷 修復紫砂壺
破碎的紫砂壺也不是所有的都能用鋦釘修復,對碎片的大小等都有要求。
對損壞的紫砂壺進行鋦瓷修復,一般需要經過找碴對縫、定位點記、打孔、鋦釘、補漏等步驟。
如果有碎片不完整有遺漏的話肯定是修不了的。且碎成太多片了也沒有辦法修。
修復步驟
假如我有一把壺摔碎了,且碎片比較大塊、完整,想要修好它。
我需要先把碎片收集包好,然后交給 鋦瓷 匠人。
匠人先用金剛鉆在瓷面裂縫兩側等距離相對應處各鉆一個淺眼,然后將預先做好的近似訂書針那樣的鋦釘的兩腳分別敲進兩個眼中,把碎裂部分鉤住拉緊。
視破損情況決定鋦幾個釘,鋦好后再在鋦釘空隙處抹上用糯米汁與石灰粉(或用雞蛋清與白瓷粉)調制成的白泥,等干透后即可使用。
這樣我又得到了一把完整的紫砂壺,且多了一種別樣的美,鋦好的后的紫砂壺無論裝冷水還是熱茶,都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今天很多人已經不把 鋦瓷 作為一種補救手段,而是作為一種美學追求,市場上也有很多專門進行 鋦瓷 工藝后再出售的器具。(來源:紫砂壺文化,圖來源:說茶網圖庫)